题记:“自我”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中最古老的研究话题。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心理学中常常被用作向内探索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艺术治疗方法。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中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探究内心、心理治愈的良好效果。使人们可以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鉴于此,有了《社会心理学》“心理探索之旅:我手画我心 打造‘优秀’遇见自己”的完满课堂。
9月18日,《社会心理学》课程迎来了“自我”主题。自我的研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他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主动的实体,即灵魂。直到今天,希腊戴尔菲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依然清晰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我是与我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课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我是不是可以有调整和改变?”“一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我在人群中会受欢迎?”……围绕这些问题,开启了今天的完满课堂心理探索之旅。
心理探索之旅开始于“我的自画像”。杨老师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白纸上画自画像。有的同学即刻落笔画起,有的同学却迟迟无法开画。十分钟后,每位同学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画像。针对自画像的位置、大小、五官是否完整、重点特征是否突出等方面,杨老师一一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同学们似乎若有所悟,初遇内心深处的自己。
心理探索之旅:我的自画像
接着,心理探索之旅来到了“我是谁?”环节,同学们需要在自画像的旁边写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突出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结果在给定的10分钟时间里,没有一位同学可以全部完成20句“我是谁?”这其实暴露了同学们或者是由于平时很少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或者是因为自我意识不清晰,所以,没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心理品质。
然后,就同学们写出的“我是谁?”杨老师引导同学们将写出的心理品质进行归类,自己去发现写出的内容中,优点与缺点的比例。很多同学发现,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那么,同学们如何才能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如何才能在人生的每个“AB剧”决策时刻做出适宜的选择呢?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如何成为更受欢迎的人呢?杨老师引导同学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共同打造“优秀”。“优秀”是杨老师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同学”,同学们给他起名为“优秀”,那么,同学们眼中那个“优秀同学”应该是如何的呢?同学们经过对照自己的优、缺点和三三两两的讨论,纷纷到讲台上打造“优秀同学”,为他出谋划策。
同学们共同打造“优秀同学”
在同学们共同打造完“优秀同学”后,杨老师发现同学们写的都是“优秀同学”有多优秀,于是,引导同学们思考“是否愿意天天和“优秀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结果,同学们却普遍表示不愿意和这样的“优秀同学”一起玩耍。“为什么同学们不喜欢亲手打造出的‘优秀’呢?”同学们都猛然间意识到:一方面,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即使真有完美无缺的人在身边,自己会感觉得压力感,而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一起玩耍。看到同学们已经感悟到了,杨老师再次引导并和同学们一起重新打造“优秀同学”。
同学们重新打造出的“优秀同学”
同学们在打造“优秀同学”的同时,其实是在打造未来的自己。在今天的课程最后,杨老师和同学们做了一个约定:带着今天打造“优秀同学”时的憧憬,去发现自己、探索自己、鼓励自己,让“优秀同学”做自己的领路人,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生活和学习的自己。
以图为证约定:遇见优秀 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