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下午16:00,远景学院杨丽佩老师邀请到了出身于茶艺世家,国家高级茶艺师的方梓老师和出身于福建东部佛教家庭,茶农世家的戒毓老师,通过腾讯会议与同学们分享了古琴与美学、古琴与人生、古琴与茶道。杨老师提到,今天是首个“国际茶日”,我们请来的两位嘉宾能带大家一起来学习琴和茶,是非常的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杨老师说这是两位她心目中的“神仙”老师,因为两位老师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诗、香、茶、花、琴、棋、书、画,浸润的宁静、淡泊、涵养、亲切。今天两位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弦外之音,古琴与茶发现生活之美。
一、良辰有约
方梓老师,武夷山人,出身茶艺世家,国家高级茶艺师,后专修古琴与箫。古琴师从广陵派张子谦先生关门弟子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箫艺师从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教授。热衷于古琴与茶艺的传承与传播。
方梓老师
开场方梓老师在线弹奏了古琴曲《良宵引》,其优美悦耳正如方梓老师说的气韵生动。这首曲子特别的空灵,一般古人做雅集的时候,以此曲作为开头,喝茶、听琴来寓表良辰美景。乐曲用到的按音、泛音、散音三种音色,像绘画中的线条一样将《良宵引》串联起一幅幽静的画面,让我们客游于画中。方梓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弹奏古琴的感悟,她认为好的古琴曲,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使得心灵留得一份平和。方梓老师建议我们要听好的音乐,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一生非常坎坷,但琴声哀而不伤,音乐里充满了希望,让人的内心会更有力量。
方梓老师弹奏古琴曲《良宵引》
二、弦外之音
戒毓老师,出生福建东部佛教家庭,茶农世家。93年于资国寺出家,并就读闽东佛学院,98年就读于河北佛学院,追随净慧老和尚习禅;01年就读中国佛学院本科,05年就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随杨曾文教授研究中国禅宗史。毕业后留校任教。17年结束长达二十多年的出家生活,回到社会从事禅的推广,正念练习。以茶入道,借茶明心。
戒毓老师
在这次分享过程中,戒毓老师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同学们分享了两个维度的内容:
1.古琴与个体的关系
古琴本身没有思想,是需要通过古琴家的个人修养将古琴的美流露出来。宛如不同的人看到雷电交加的天气,有喜,有悲,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的心理状况与外在的物相连接。但是相反,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却容易缺失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感受,缺失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当中,刮风下雨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常的态势下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画家会将自然的变化融入作品中,诗人会把雨中的泰山写入文章中。这是物和内在生命相连接后的一种表达。这是戒毓老师讲到的要强化个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忽视作为个体的主观感受。戒毓老师说到一个例子,在做正念茶修时,强调“谁”在喝,这个“谁”其实就是让我们要重视个体的体验,这是第一个维度。这次疫情之后,人类慢慢开始反省,我们在生活当中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讲智商、情商,但是我们很少感受别人的感受,这对于现代人和年轻人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戒毓老师也很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们要重视彼此之间作为主体的感受,而不是选择忽视。所以不管听琴、还是喝茶最终落实到人的身上,听弦外之音。
2.个体审美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以及下棋中,都会提到一个词“博弈论”。成功与失败之间,行为和决定非常的关键,人生要落子无悔,每个选择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要为我们自己的选择承担我们的责任。人生当中我们如何做赢家,背后是什么东西来决定,我们通过琴和茶感受琴声美、茶香美。我们会辨别美,才会做出人生当中更正确的抉择。例如,有两个杯子,一个白色、一个黑色,怎么知道哪个才具有收藏价值,作为喝水的杯子似乎没有差异,但是杯子与杯子背后价值的美,差距实际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是非不辨、好坏不分是有问题的,如何辨析周遭的一切,来感受其中的差异,是非常的关键的。从欣赏鉴赏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审美、品格和行为的四方面,这也是成为人生赢家的四个关键。鉴赏能力靠的是思想的差异,思想就落实到学习上、学识上、学养上,否则评判的维度就会出现偏差。思想的高度影响到审美差异,最终落到品格和行为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离不开每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品尝到的,进而导致了人对于美的欣赏、追求、鉴赏能力大大不同,也就是对事物的评判维度不一样。高于生活就是不要为柴米油盐,把我们的人生的价值缺失了。所以如何从弦外之音,从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和发现生活的价值和美,画家、音乐家都通过他们的思想将生活的美表现出来。以泡茶来讲,如何在喝茶中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来,如何在喝茶中感受背后的东西,需要我们细细的品,把个体的意识,通过我们的感官,视觉、味觉、听觉和味觉呈现出来。
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茶道都有内在的差异,最后在文化艺术当中还是有审美的共通性。审美是有维度的和框架的。魏晋南北朝的谢赫提出审美的六个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戒毓蒋老师提到,其中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和岩骨花香,即气,变化万千,并非于形;韵,耐人寻味,印象深刻。
最后老师延伸到了审美应该具有通用性。不同的人弹奏古琴的旋律和韵味不同;真正的好茶应该相浓于水,喝到茶真正的美。于是老师告诫大每个人都应该作为生活的艺术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人云亦云,喜欢过于大众化、统一化的事物。
戒毓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人生之道
三、佳茗气韵
在国际茶日,品味茶的内在气韵,感受茶的学问和审美,让人对传统文化更加的敬畏、想往和喜爱。方梓老师选择武夷山大红袍给同学们进行了泡茶流程的通识,她重点强调了泡茶的状态,应该双脚与肩同宽,气沉丹田,坐姿调到最舒服的状态,把茶看作是大自然的使者,用最欢喜的状态来泡茶,闻茶,品茶。茶与琴有着共同的审美规则,方梓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著作《琴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古琴》两本书籍。同时推荐了自己喜爱的古琴曲,尤其是管平湖先生、张子谦先生的琴音,以及1956年老八张的录音,当代李凤云老师,李祥霆老师的古琴演奏,这些都有助于同学们的欣赏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并鼓励大家多听经典、多去实践,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内在的的精神气质。
方梓老师给同学们展示闻茶
四、答疑解惑
两位老师为我们谈人生、谈体验、谈觉察非常美的事,随后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请教的问题。经管院大三学生邱高阳同学向方梓老师询问了有关茶茗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对茶而言,上者生于岩石,中者生于烂木,下者生于泥土的说法。老师给予了较为简洁易懂的解释,阐明了因为岩石中只有矿物质,不像泥土的腐殖质的营养程度高,但如果茶叶从岩石中生长出来,它不仅仅是“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也是让这类茶有着独特的内敛香,更加不可能大规模的复制,是韵味浓厚的。远景学院大二的田昊璋同学通过腾讯会议的语音,向戒毓老师询问了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内心的精神。戒毓老师概括性的为同学解答了问题,说到需要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结合自己会发现独特美的眼睛,有宽度的觉察和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多,生命质量就越来越宽广。
杨丽佩老师总结
最后,杨丽佩老师对戒毓老师、方梓老师的讲解以及同学们所的提问进行了总结。说到了不管是古琴还是茶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慢慢体会,但是在生活或者学习的课余时间,多多欣赏古琴的曲目会让同学们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茶和琴的精髓,与我们的审美、生活紧密相连,大家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不要忘记欣赏自己周围的美丽风景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脚步适当慢下来,而不是让自己走得过快,反而迷失对自我生命体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