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31日,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回眸百年心理梦 开启时代新征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参会嘉宾均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院心理学类通识课教师杨晓玲在线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主题
首先,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大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李红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他指出,百年来中国心理学会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站在百年历史发展的交汇点上,中国心理学会将继续团结带领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提升中国心理学的科研水平、学科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心理学的专业力量。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宣读了2020年终身成就奖获奖名单,授予傅小兰“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心理学报》主编李纾宣布了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和特别贡献论文奖。
李红教授致辞
接着,会议进入主题报告。由6位心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大会重点报告。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永玉教授作了题为“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阶层心理”的重点报告,他建议应当关注社会阶层心理学之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面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入考察不同阶层心理和行为的特征、需求、机制及干预方法,为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心理学智慧与支持。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林丹华教授在题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基于中国文化的视角”的报告中指出,积极青少年发展观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变“缺陷模型”视角为关注青少年的自身优势和潜能,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教育实践起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蒯曙光教授在题为“社会交互场计算模型预测人类面对面交互行为”的报告中指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面的社会互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面对面的交互中会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利用最新的虚拟现实实验平台,可以定量化控制社会场景中的各种参数,把传统实验心理学中的心理物理法,应用到分析各种社会场景中的因素与人类交互行为的量化关系,并构建计算模型,成功预测了人们在多人、复杂社会场景下,热门交互形成的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可以应用到服务机器人等行业中,提升机器人的宜人性和人类交互的融入性。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教授作了题为“脑-音乐交互“理论、方法与应用”的重点报告,报告从“和谐”入手,讨论了脑波音乐的创作、Mozart音乐效应及其节奏效应、音乐家大脑的影像特征以及音乐训练与音乐创作的脑影像,认为音乐和脑波音乐在干预调控脑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冯廷勇教授在“拖延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干预”主题的报告中指出,通过预期想象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执行力,降低拖延行为,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任务过程的负性情绪和提高任务结果的正性价值,证实了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陆昌勤教授作了题为“与不确定性共处:适应与主动行为”的重点报告,他认为从组织和个体的视角来探讨组织公平、个体主动性为在人们应对不确定性威胁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能够丰富不确定性管理方面的理论,并为不确定性管理与应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主题报告
本次大会共有中国心理学会40个专业委员会参与,在重点报告后,26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组织开展了69场专题研讨会,进行了95场分组口头报告、18场硕士/博士研究生论坛。
本次大会回望了中国心理学百年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心理学发展日益繁荣的景象,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