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晚上19点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组织线上观看了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经典教育还有未来吗?”这一议题的直播讲座,讲座嘉宾有复旦大学的孙向晨、丁耘、任军锋、郭永秉、姜鹏五位教授。他们结合通识教学实践,从经典教育的意义、经典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经典教育的案例等进行观点分享和高屋建瓴的分析,阐释经典教育未来的可能。 五位教授在线直播话题讨论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正值博雅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启动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人文典籍、传统礼俗等等,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读经典、诵经典、抄经典、研经典,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文本学习方式。此次讲座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个向导,为我们在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好的建议和多种可能。 在讲座过程中,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老师积极互动,畅聊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情景,相互交流对经典教育的看法: 分享会上,诸位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整体上来看,老师们反映出目前的经典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1.现在的学术研究受专业主义、科学主义的影响,当代青年更加关注前沿研究文献,而不再注重经典文本研究;2.当代大学学科领域愈加精细化,学科之间的鸿沟在不断的加大,缺乏 “common core”, 一种整体性的关照,给“通专结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科的专业化和细化,导致学生被锁定在某一专业领域,现有的大学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智性发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首先,对二手文献的研究是无法取代经典文本的,经典教育通过沉浸式教学,不仅停留在教授知识点的层面上,更强调将知识转化为学识与见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其次,在大学学科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构建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找到学科之间的“common core”,让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在通识课上有所收获。通识课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跳出专业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再发现的平台,特别是通过经典教育,为学生呈现多元的文化向度,让学生通过探究经典对生命价值和精神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总言之,经典教育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却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找到学科间的“common core”,发掘经典文本的现时代意义与价值,不断创新教法与学法。 ——昝玲 经典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中国人共有的温情。在几位教授的讨论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经典对于中国人文化使命的重要价值意义。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经典共读可以说是立命之根本。不读经典,人文教育将无根可依。经典固然在时间上离我们很遥远,但它蕴含着古今共通的人生智慧,它对于“人”本身的启迪是跨越了学科分类和时间、空间的界限的。在由经典构建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不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体味到作为“人”共同的需求,形成人与人之间共有的对话基础。在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下,首先要做一个耐心的阅读者,一个温顺的聆听者,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一个同情的理解者,任军锋教授的话耐人寻味。面对经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怀有探索之心。穿越经典,与先贤对话,是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 ——王慧敏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见识一番经典,与经典对话,让学生喜欢经典。经典教育是要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受益终生。面对不同学科的选课学生,教师可以从经典中找寻共同点,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点来讨论。关于经典应该是精读还是泛读。几位教授都认为要深入解读,哪怕读得少,也要读得精。经典教育如果能够做好当下,那它就一定永远长久的未来。 ——田海花 复旦经典教育论坛提出,经典教育已经得到很多高校通识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视,成为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复旦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了经典教育的必要。在复旦本科教育阶段160多门通识课中,有66门都是围绕经典与经典阅读构建。在课程修习中,老师与学生组成阅读-研讨学习方式,在一学期或阶段性的学习中对一本经典名著研读、学习。论坛指出,对比中西教育,学生对于经典的涉猎和深入思考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经典的系统性地阅读和研修,一些中西高等教育差异也体现在此。教会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认识,是经典教育的目标和责任之一。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经典是文化精粹,学习经典、阅读经典不仅需要做到表层学习目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重要的经典教育的深层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修炼品德,涵养德行。立足校本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经典教育结合完满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完整的人。 ——葛乔 丁耘教授说,全方面看问题是需要视野的,这个时候经典教育就很重要。远景学院的的开设的课程和设计的活动努力在让学生们亲近经典,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视野。任军锋教授说,一方面,目前经典变成研究文献,而不是面向所有人,经典是被遮蔽的,老师们应该把经典作为本身经典来对待。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阅读量很低,对人的智性没有任何挑战。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专业教育,也可以作为通识教育,远景学院在博雅教育的引领下,面向每一位远景学子进行经典教育,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但首先培养他们的通识素养,聆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让经典教育成为学生培养的种子。郭永秉教授提出,很多人对经典望而却步,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又为什么读经典,作为中国人,读经典即是一种传承。中国经典得以流传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没有断裂,所以我们学古文就可以跟古圣先贤进行对话。经典与科学一样重要,能为我们提供对事物和世界的看法,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智慧和经验。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对话基础,这个时候经典教育就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经典教育也是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在推进远景学院课程建设中重要的抓手,也是育人的根基,培养学生智性和德行的根基。 ——杨丽佩 经典教育是有未来的,传统文化是有未来的,博雅教育是有未来的,因为教育的面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通过集体聆听学习,让教研室教师们在经典教育、文化传承的育人之路上更加的有信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静心的品读经典、理解经典,感受智慧的通达和生活的启迪,建构真正的学识学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远景学院博雅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推进过程中,经典、文化和传统是我们助力学生实践的核心,我们也期望学生能通过我们的活动,更加的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获得自我思想碰撞的觉醒。
2021年9月24日晚上19点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组织线上观看了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经典教育还有未来吗?”这一议题的直播讲座,讲座嘉宾有复旦大学的孙向晨、丁耘、任军锋、郭永秉、姜鹏五位教授。他们结合通识教学实践,从经典教育的意义、经典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经典教育的案例等进行观点分享和高屋建瓴的分析,阐释经典教育未来的可能。
五位教授在线直播话题讨论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正值博雅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启动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人文典籍、传统礼俗等等,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读经典、诵经典、抄经典、研经典,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文本学习方式。此次讲座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个向导,为我们在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好的建议和多种可能。
在讲座过程中,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老师积极互动,畅聊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情景,相互交流对经典教育的看法:
分享会上,诸位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整体上来看,老师们反映出目前的经典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1.现在的学术研究受专业主义、科学主义的影响,当代青年更加关注前沿研究文献,而不再注重经典文本研究;2.当代大学学科领域愈加精细化,学科之间的鸿沟在不断的加大,缺乏 “common core”, 一种整体性的关照,给“通专结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科的专业化和细化,导致学生被锁定在某一专业领域,现有的大学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智性发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首先,对二手文献的研究是无法取代经典文本的,经典教育通过沉浸式教学,不仅停留在教授知识点的层面上,更强调将知识转化为学识与见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其次,在大学学科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构建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找到学科之间的“common core”,让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在通识课上有所收获。通识课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跳出专业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再发现的平台,特别是通过经典教育,为学生呈现多元的文化向度,让学生通过探究经典对生命价值和精神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总言之,经典教育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却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找到学科间的“common core”,发掘经典文本的现时代意义与价值,不断创新教法与学法。
——昝玲
经典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中国人共有的温情。在几位教授的讨论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经典对于中国人文化使命的重要价值意义。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经典共读可以说是立命之根本。不读经典,人文教育将无根可依。经典固然在时间上离我们很遥远,但它蕴含着古今共通的人生智慧,它对于“人”本身的启迪是跨越了学科分类和时间、空间的界限的。在由经典构建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不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体味到作为“人”共同的需求,形成人与人之间共有的对话基础。在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下,首先要做一个耐心的阅读者,一个温顺的聆听者,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一个同情的理解者,任军锋教授的话耐人寻味。面对经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怀有探索之心。穿越经典,与先贤对话,是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
——王慧敏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见识一番经典,与经典对话,让学生喜欢经典。经典教育是要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受益终生。面对不同学科的选课学生,教师可以从经典中找寻共同点,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点来讨论。关于经典应该是精读还是泛读。几位教授都认为要深入解读,哪怕读得少,也要读得精。经典教育如果能够做好当下,那它就一定永远长久的未来。
——田海花
复旦经典教育论坛提出,经典教育已经得到很多高校通识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视,成为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复旦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了经典教育的必要。在复旦本科教育阶段160多门通识课中,有66门都是围绕经典与经典阅读构建。在课程修习中,老师与学生组成阅读-研讨学习方式,在一学期或阶段性的学习中对一本经典名著研读、学习。论坛指出,对比中西教育,学生对于经典的涉猎和深入思考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经典的系统性地阅读和研修,一些中西高等教育差异也体现在此。教会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认识,是经典教育的目标和责任之一。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经典是文化精粹,学习经典、阅读经典不仅需要做到表层学习目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重要的经典教育的深层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修炼品德,涵养德行。立足校本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经典教育结合完满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完整的人。
——葛乔
丁耘教授说,全方面看问题是需要视野的,这个时候经典教育就很重要。远景学院的的开设的课程和设计的活动努力在让学生们亲近经典,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视野。任军锋教授说,一方面,目前经典变成研究文献,而不是面向所有人,经典是被遮蔽的,老师们应该把经典作为本身经典来对待。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阅读量很低,对人的智性没有任何挑战。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专业教育,也可以作为通识教育,远景学院在博雅教育的引领下,面向每一位远景学子进行经典教育,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但首先培养他们的通识素养,聆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让经典教育成为学生培养的种子。郭永秉教授提出,很多人对经典望而却步,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又为什么读经典,作为中国人,读经典即是一种传承。中国经典得以流传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没有断裂,所以我们学古文就可以跟古圣先贤进行对话。经典与科学一样重要,能为我们提供对事物和世界的看法,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智慧和经验。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对话基础,这个时候经典教育就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经典教育也是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在推进远景学院课程建设中重要的抓手,也是育人的根基,培养学生智性和德行的根基。
——杨丽佩
经典教育是有未来的,传统文化是有未来的,博雅教育是有未来的,因为教育的面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通过集体聆听学习,让教研室教师们在经典教育、文化传承的育人之路上更加的有信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静心的品读经典、理解经典,感受智慧的通达和生活的启迪,建构真正的学识学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远景学院博雅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推进过程中,经典、文化和传统是我们助力学生实践的核心,我们也期望学生能通过我们的活动,更加的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获得自我思想碰撞的觉醒。
地址:山西省太谷县学院路8号 电话:03545503866 邮编:030800 备案编号:晋ICP备1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