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一流课程建设第一期:听评课交流与研讨 时间:2023年04月04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昝玲   编辑:jingying   点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本学期围绕一流课程建设进行了系列活动的安排,第一期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评课了解学院内部一流课程的课堂实况,学习、分析、总结经验,并进行交流与研讨。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一流课程建设第一期:听评课交流与研讨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现场活动

围绕院内一流课程《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幸福课》,教研室交流与研讨情况如下: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一流课程建设第一期:听评课交流与研讨
杨晓玲老师《幸福课》课堂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一流课程建设第一期:听评课交流与研讨
葛乔老师《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堂

昝玲老师分享了在杨晓玲老师《幸福课》上的收获,杨老师首先抛出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言和讨论。其次,杨老师充分发挥项目式教学优势,将“校园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以赛促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课堂内容与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葛乔老师的课堂同样体现出话题式导入的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养成学生批判思维。

程艳萍老师表示性别文化的多元混杂化成为当今性别文化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发展态势。媒介性别文化面临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博弈与冲突,面临着传统性别文化惯习的强势与集体无意识,面临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霸权的侵袭,媒介性别文化再现出现良莠不分,精华糟粕难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性别文化的鉴别力与判断力及取舍。葛乔老师用跨学科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教学精品课程教学实践。本次说课的理论目标,通过对媒介性别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的媒介再现为讨论定点,透视出媒介性别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间的碰撞冲突,从而引申出在多元并存与融合的发展态势的语境中,性别文化的区别和共生。小组讨论式的课堂形式,以学生兴趣点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双语教学的思维模式见识了功底,最大的好处在于搭建中西差异化逻辑思维。课堂讨论的指向和课堂核心任务的落脚点,让学生通过流行话题的讨论,教师从从不同维度揭示出理论和现实事件的逻辑说理。

在教学目标的层次设计和话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引导上,葛乔老师也显示出了优秀教师把控课堂的素养。关于媒介性别文化的距性以及媒体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葛乔将其设置为课堂延伸,抛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下学习目标,即对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传播战略与路径思考。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为下一节课女性主义话题做了铺垫,是很好的抛砖引玉,展现了葛老师的用心设计和驾驭课堂的成熟度!  

王慧敏老师谈到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教学展示中,葛乔老师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文化差异的理解步步深入。除了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学姿态,完整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互动,双语教学的设计也是本课程的亮点。另外,混合式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性改革,学生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成了重点。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一对一交流都可以成为现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角度的思考给予不同的解读,尊重多元化的立场和观点,但整体还是要达到合理的把控。总之,好的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教授知识、传递经验,而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打开视野,进行自由思考和表达,是通识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葛乔老师强调作为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包括内容陈旧、缺乏深度和挑战度,有些老师甚至还在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无法在课堂上将学科发展前沿与学生共享。此外,课程往往注重对知识点的呈现,而忽略了对知识凝结过程、科学发现过程的探究。在高度媒介化的时代,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大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渠道跟过去发生了颠覆性的差异。不能让学生产生敬畏感、不能激发学生挑战勇气的课程,不论课程内容或是课堂呈现,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深刻性是一流课程教学内容所必备的。此外,对于线下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一流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浅表层次的教与学,全方位驱动,把教、学、互动、反思、翻转等授课方式糅合,突破课堂传统角色与学习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流课程建设是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注重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将围绕一流课程建设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