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青春有着百般色彩,书写着多彩的诗意年华。“五四”前夕,王慧敏老师组织《文学经典》课程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以“中国传统色”为主题的诗词雅集活动。本次活动分为“探源古诗词中的传统色”、“发现校园中国传统色”、“芳草诗会”三个篇章。
王慧敏老师讲解中国传统色
一、探源古诗词中的中国传统色
中国传统色,取之于天地自然,在时光的荏苒中已经走过了数千年,从最初浑然一色的蒙昧,到之后的二色初分,最终形成玄色统辖下的“五色系统”,中国人的色彩观,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象征与名片。春晚的一曲《满庭芳·国色》将这古老而又浪漫的中国传统色彩又带回到人们的视野。“赤、黄、青、白、黑”,每一种色系之下,又有多少种诗意的表达。“龙膏烛、丁香紫、相思灰、远山黛……”课堂上,同学们两人为一组,探究中国传统色的渊源,以及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将独特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课堂分享中国传统色由来
二、发现校园春色
古人对于色彩的命名,或以诗意,或以心情,浪漫的不仅是色彩予人的视觉美,还有那独属于中国人的东方意境。时代在变,但自然的色彩不变。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在校园春色中寻找身边的中国传统色,经过色卡的比对,大家纷纷找到了对于不同色彩的描绘,盛放的牡丹、低垂的紫藤、路边的鸢尾、凋零的玉兰……在寻觅与发现的过程中,大家仿佛穿越古今,与先人有了一场隔空对话。
信院斑斓色彩
三、芳草诗会:为青春赋诗
色彩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初始,与色彩相关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在经书里有先贤对于色彩的哲学思辨和礼教认识,史书里有国家对于色彩的制度安排和事件记录,百家著述里有诸子对于色彩的价值提炼和认知再造,诗词歌赋里有文学家对于色彩的意象和想象。这让缤纷多彩的中国传统色既有物质和真实的一面,又有观念和虚构的一面。活动最后,同学们临水而坐,以“中国传统色”为题进行古体诗创作。右岸湖畔的垂柳被微风拂过,与青春的身影一同入画,这是春天里最美好的画面。一曲新词罢,大家并未搁笔,在彼此研讨和老师的点评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首首稚嫩但不乏诗情的作品诞生了。
右岸湖畔的诗情
附:“国色”七首
致右岸(贾宇欣)
信院湖亭雨一蓑,
惊扰芦苇飞燕多。
百花新开空明里,
玉色婷婷十顷波。
咏梅(刘雪瑞)
龙膏烛里少年行,
幽径榆梅满枝头。
春光明媚曜灵照,
栾枝不解少年愁。
春(白林)
谁言信院芳菲尽?
群芳争艳闹春来。
扶摇戏弄海棠绽,
桃花粉艳点点开。
愿景(闫文宇)
玉簪望远目,晴山盼暖风。
山寺皆琥珀,无人愿殷红。
思国色(苏新皓)
曜灵浩海作画工,染得西岚落霞红。
渐晚暮色云与月,执手相伴共长情。
感怀(高婉婷)
六月清风起,相聚又相离。
舒雁浮游去,蒹葭傍水生。
慨当青云日,锦衣赴华门。
劝君莫伤怀,聊赠一枝春。
相思(姚永康)
一池箓竹色,扁舟独自横。
几行春韭绿,花开别样红。
心中何所念?莫枉负良辰。
岚气遮玉镜,空余相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