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讲座纪实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晓玲   编辑:jingying   点击:

20221215远景学院杨晓玲副教授在线上进行了一场题为“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讲座。杨老师围绕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特点及受众心理,从“什么是负性偏向”、“负性偏向的影响因素”、“负性偏向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心理机制,基于此提出了合理看待网络突发事件的几点启示。

讲座伊始,杨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根本上是因为网络如同一个放大镜,凸显了人们天生的一种心理机制——负性偏向

【砥砺前行·教研篇】“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讲座纪实

   接着,杨老师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对于负性偏向的定义“负性偏向指动物和人类在先天倾向和后天经验基础上存在的一种普遍性偏差,即给予负性事物(如事件、客体)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

随后,杨老师在综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负性偏向的形成进行总结:负性偏向心理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它能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威胁,提高存活可能。为了使心理学相关研究更易被理解,杨老师还结合流行的网络现象“流量密码”进行等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和探讨。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越发便捷迅速,加上网络匿名性特征的加持,各种或新奇、或刺激、或挑战人们底线的“坏事”就好像鱼儿得了水,极易变成“流量密码”。

“负性偏向在网络突发事件中如何从无到有产生和发展”杨老师介绍道,网络突发事件存在酝酿、爆发、蔓延三个阶段的特征,构建了负性偏向产生和发展的三阶段心理机制模型。

研究发现人类天生的负性偏向,体现为信息内容偏差、信息加工偏差和信息传递偏差的共同作用。

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和阐述,杨老师提出了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心理机制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娱乐圈大瓜满天飞、事故灾难引围观、谣言屡禁不止等网络现象;还可以为国家网络治理提供一定启示。许多网络突发事件中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负性偏向心理机制导致的自然结果,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网民更好地理性对待网络突发事件,还能帮助有关部门科学应对舆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