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直击现场·研修篇】秉通识理念,促写作育人——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研讨会纪实 时间:2020年11月25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慧敏   编辑:jingying   点击:

2020年11月21日,首都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因为初雪的到来,平添了一丝朦胧的意境。伴随着初雪而来的,还有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教师。上午九点,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楼会场内,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研讨会拉开了盛大序幕。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进行开幕致辞,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刘军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晓莉、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马兆远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主持了本次活动。

本次研讨会以“通专融合理念与大学写作教育”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百余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写作课如何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多主题、多形式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塑造其价值观,从而实现写作育人的目的。我校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远景学院教师程艳萍、王慧敏,创意写作学院教师许建霞参加了本次会议。

【直击现场·研修篇】秉通识理念,促写作育人——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研讨会纪实
远景学院教师程艳萍、王慧敏

彭刚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小班讨论授课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同主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的不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自2018年以来,清华大学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程在大一新生中全覆盖,开设了共42个主题,109个写作课堂。在通识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清华大学的写作课正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通专融合的有效路径。这与我校远景学院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中山大学刘军强教授的发言中,他以“资源约束下的写作课教学”为主题,以分析学生的痛点出发,将国内高校写作教学的现状做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引起了在场所有教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启发大家在教学改革中从几个方面入手,如课堂思考的设计、短篇写作、主题写作的设计,以及从电影中学习写作,从延伸阅读中培养问题意识等。复旦大学教授欧阳晓莉以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古代近东的英雄与神袛”为例,分享了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剖析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进一步提出通识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马兆远教授以“怎样做到写作的逻辑严谨”为主题,从逻辑论证的角度分享了说理写作的严密要求。三位教授虽然立足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对于写作教学的认识都呈现出一致性: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写作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从自我的角度来讲,写作是促进自我复苏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大学时光中,悄然修复被应试教育伤害的各类感知。

【直击现场·研修篇】秉通识理念,促写作育人——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研讨会纪实
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如果说上午的论坛是一场精致的盛宴,下午的分会场讨论就是集各方特色于一体的自助茶点,自由、丰富而充满魅力。本次分会场讨论分五个主题,分别为“写作课与新学科体系”、“写作课与通识教育”、“写作课的课程设计”、“写作课中的课程思政”、“写作研究”,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代表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分会场的讨论让大家打开了视野,在交流互动中对新学科体系、通识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具体的认知,来自不同高校的名师课堂分享让大家在今后的教学革新中找到了新的思路,对于教学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启发。

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清华大学用一周的时间在线上开放了网络直播课,所有参会教师可以通过腾讯会议观摩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实时授课。在分会场讨论结束之后,清华大学线上观摩课开课教师与所有参会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就授课方式、学生现状、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更具体深入的探讨。

【直击现场·研修篇】秉通识理念,促写作育人——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研讨会纪实
程艳萍老师与刘军强教授合影

会议最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副主编赵琳教授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期刊的成就与特点。更重要的是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写作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具体地向大家展示了工作导向研究与学理导向研究的特点与可能的突破,为教师的教研互促、教学相长指明了道路。

我校创意写作作为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院特色课程,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相信通过参加本次研讨会,我校教师必将能够把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和写作教学的先进经验带回学校,促进我校写作教学和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实现从内化到转化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