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词的国度,唐诗和宋词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绚丽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明、清时期的诗歌作品也颇有影响。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创作出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其具有的内容多样性、情感丰富性,意境优美性,文化底蕴深厚性等,深受着广大民众的喜爱。诗词不仅给予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养分,诗人在其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力量以及诗人自身的性格优势也感染着我们,诗人蕴含在诗词当中的抱负、理想、百折不屈等等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那么,同学们对古诗词有着怎样的情愫?最喜欢的古诗词分别是哪首?这些古诗词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心理意义?于是,有了通识课程《社会心理学》的本次完满课堂,在探寻中国古诗词里与美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12月11日,《社会心理学》课堂迎来了“性格优势”主题。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人类普遍具有六种美德,其中又包括了24项性格优势,他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至少具有其中的几项优势,关键是如何引导人们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因此,他曾提出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人们可以完成填写积极心理学家编制出的优势测试量表进行了解,直接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美德及性格优势,并主动地将这些优势运用到生活中;二是通过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具体的实践活动,来间接了解并发现自己的性格当人们发现了自己的性格优势并反复运用的时候,自信心会大大提高,对美德的追求意愿也得到强化,生活的意义感和主动感也因此得以提升,从而体悟到幸福。因此,引导学生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力量,让他们从熟悉或口口相传的诗词中寻找力量和支持,是培养学生发掘性格优势的一种有益尝试。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分别挑出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闫可心同学选取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首先,她以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中的朗读片段作为导入,向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展现了诗人作诗时的气势磅礴与豁达。然后,从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入手,全景式的向同学们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及仕途的坎坷,更从一首《将进酒》分析了是诗人所体现出的性格优势。正是这样的性格优势,使得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的古诗“心”意
刘咪同学选取了“三苏”中成就最大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首先,她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了这首他们在高中时就已经深入学习并背诵过的词。通过齐声朗读的方式,充分调动起了同学们聆听的积极性,并且唤起了同学们对于诗人在词中抒发情感的共鸣。她向同学们资料详实的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向同学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灵魂”。恰恰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这种人格或性格,使得苏轼即使被贬,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表现出了其豁达的品格。最后,她号召同学们要向苏轼的爱好广泛、不畏困难、豁达等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古诗“心”意
接着,同学们还通过讲故事、朗诵等方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狱中题壁》、《钗头凤》、《鬲溪梅令》等古诗词,既是一次中国古诗词文化知识的盛宴,也是一次和自己对话、和诗人对话的“头脑风暴”。
然后,杨晓玲老师也和同学们分享了一首她喜欢的古诗,是清朝诗人袁枚的《苔》。
《苔》
杨老师先让同学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关于《苔》的片段。该片段用原创歌曲的方式演绎了这首诗,表演者是来自大山里的支教老师和他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透明和干净,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如诗中写道的“百日不到处”,他们蓬勃朝气的样子就如同“青春恰自来”,这都是因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生长的力量啊!随后,杨老师分享道“诗里的苔花,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可以普通,但是我们不能平庸。苔花虽小,但是有学着牡丹耀眼盛开的勇气。因此,自尊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她还分享说“很多人只知道《苔.其一》,却鲜有人知道《苔.其二》。各有心情在,随取爱暖凉,突显了诗人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及随遇而安的豁达。”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像诗中的苔一样,勇敢、向上生长,绽放自我,形成自信、乐观、博雅、好学的性格优势。
最后,杨老师送给每位同学一个定制的竹木书签作为纪念,希望同学们爱上古诗词、诵读古诗词,从古诗词中汲取文化力量,滋养自己的文化人格。
小小的惊喜与纪念 大大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