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下午2:30远景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名师大讲堂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光影绵长:电影与非遗——以胡金铨与中国电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的讲座,李教授从三个视角为我们讲述了非遗的价值以及电影传播的力量。
名师大讲堂
一、关于导演的修养和功底。导演胡金铨一个杂家,受中国艺术的深深的滋养,将中国的精神理想,中国的艺术传达给全世界。胡导演不迎合商业和观众,非常的纯粹拍自己的电影,从场景、服饰、动作都要从历史典籍中翻阅寻找,力求再现真实的历史、文化,做到每个细节的专业和无可挑剔。胡金铨的修养和功底来自有思想、有文化、有沉淀、有追求,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通过通识教育涵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博雅之人,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不仅学向胡导演的敬业精神,更要夯实我们的内涵,做见真功夫的职业人。
二、关于电影的非遗和文化。李道新教授提到,文化遗产不是古董,而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个人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主要标志,是精神创造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2项,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李道新教授说,以《龙门客栈》、《侠女》为代表的胡金铨武侠电影,在大量新派武侠片中独树一帜,不仅为中国武侠电影确立了经典的类型形态, 而且以其作者电影式的追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倾心追慕和对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中,展现出中国武侠电影独创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蕴涵。例如,电影《侠女》中非遗古琴最久远声音在电影中的融入,电影《龙门客栈》中非遗京剧成为电影的主导的配乐,非遗需要变换不同的媒介进行更好的传播。
三、关于大师对非遗的传承。著名的导演费穆、李翰祥、胡金铨、侯孝贤、陈凯歌、李安、张艺谋拍摄的很多电影都涉及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传承重要的途径,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认识非遗重要的窗口。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学习电影大师,普及非遗,将文化的种子延伸到课堂,留存宝贵的文化记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责任和使命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
远景学院教师听讲座和互动提问现场
远景学院教师听讲座心得:
李道新教授的讲座是一场电影与非遗的盛宴。非遗是我们民族也是世界人民的智慧,电影是产生了还不到一百年的视听媒介,二者的结合,是电影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展现非遗,拒绝遗忘的重要方式。胡金铨导演是将两者结合的优秀典范,从李教授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严谨,儒雅,爱电影,尊重电影的导演。胡导对于电影中场景设置,人物语言,道具等的认真考究,从不将就的态度值得尊敬,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中学习与践行,真正地去做事而不是流于浮华之世。包括胡金铨导演在内的众多电影人为世界文明人类非遗的传承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授课中可以秉承这样的精神,借助电影媒介,向学生传达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树立文化自信。
——赵晨倩
李道新教从中国非文化物质遗产的角度授分享了他对中国香港著名电影人胡金铨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李教授提到胡金铨的作品对中国武侠电影贡献巨大,而他的电影作品的故事描述,动作设计,音乐背景,画面构思等都融入众多中国优秀古典文化,比如武术,书法,篆刻,古琴,建筑,文学,京剧等等。在一张胡金铨弹奏古琴的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静之美,以及从画面中流出来的一种来自久远的中国文化。当讲到电影中体现的中国文学艺术书法时,李教授提到,书法是中国历史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的语言创造当中最精华的部分,这种纯粹由笔墨流动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有时候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超越媒介,直到触动每个欣赏者的心。胡金铨导演电影中将山水叠映在书法中,由此所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惊奇,与他电影中光影和内涵,产生某种互动性的关联。
——郝崇伶
李道新教授从非物质物化遗产谈起,谈到电影世界中的光影技术。李教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介绍了老一辈电影人的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精神状态与身体素质让人肃然起敬。他以胡金铨与中国电影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带领我们领略了光影中的文化风景,《侠女》《黑骏马》《龙门客栈》都是出自胡金铨导演的经典之作。在阐述电影学术的”道“的时候,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鼓励青年在阅读之上的锤炼和思考,并指出文学类研究生在阅读的深广度、问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上要不断追求进步。李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具体做研究,问题往往切中肯綮。在结尾处,李教授提出的“信仰永在 创化不息 温故知新 光影绵长”让人回味无穷。
——刘海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着与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与符号元素。北京大学教授,电影人,学者李道新先生带来的“胡金全与中国电影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了作为电影、电影人的文化修养与大师气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下,全人类的历史感、认同感,是人类的财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作为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完全统计)。其中,从京剧到24节气,从昆曲到古琴,无不具备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力量。 胡金全先生的电影,则完美的融合了东方美学和非遗中的典型元素,通过小说和诗词等表现手法创造“古装题材的动作片”,形成胡金全风格的武侠片。蕴含京剧、书法、山水风景、人文、服饰等非遗和传统文化元素,从儒释道的大家思想中重新诠释江湖、悲剧情节与武侠。在胡金全的武侠世界里,充满了非遗元素和文化符号,例如宣纸、篆刻、书法与山水画面融合,表现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中的人物与性格;寺庙元素,“寺在人前,人在寺中”的悲悯与情怀等表现方式与立意。李道新教授的作品集中提到,“信仰永在,创化不息,温故知新,光影绵长”。中国电影的产业与行业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形成工业化与风格化,将中国非遗与传统文化合理融合并传播于世界,作为大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任重道远。尊敬现当代电影人的努力下,不管受众还是新时代的电影人,都应该不断思索,不断探索。
——葛乔
李道新先生研究电影艺术30多年,著作等身。本次主要以胡金铨武侠片中的非遗元素为切入口,与信院师生共同分享了电影艺术中的非遗传承。从非遗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国人在意识到并且将之列为遗产保护的时间并不太久,然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精粹实在太多。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单下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如昆曲、古琴、青瓷、24节气、南音、云锦、侗族大歌、京剧、中医、木偶戏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发展,这些宝贵的人类古老文明的遗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淡忘和漠视。于是,非遗传承与保护成了势在必行的工作。在经典的传统文化滋养与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交流互动之下,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电影人成长起来。胡金铨的电影虽然没有以数量取胜,但部部都是精打细琢,在不断的打磨之下诞生的经典。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胡金铨在武侠电影当中将中国古典文化因素用到了极致,比如《侠女》中的古琴演绎,《龙门客栈》中的配音以京剧为主,电影片头以山水、书法、书画之身形叠加,共同成就了电影艺术的沛然诗性与超然意境。同时,《龙门客栈》也开客栈电影之先河,使客栈成为武侠电影中独特的文化空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就我从事的专业来讲,文学与影视艺术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相比之下,影视可以更直观地把艺术形式以画面感呈现出来,综合性更强。但是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下,文学同样可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如贾平凹小说中的秦腔,毕飞宇的小说《青衣》等等。文学创作的道路亦可以以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为切入点,这是我们今后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王慧敏
听了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讲座《光影绵长:电影与非遗》,我激动万分,李教授的分享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展开人文经典课程的教学进而更好地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非遗承载传递着优秀的技艺、经验与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蕴藏古人哲思的传统人文经典作品,如何跨越千年还能历久弥新?作为人文经典类课程的通识教师,我应该更形象更活泼地传递这些传统智慧。以《论语导读》课程为例,儒家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放置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中,依旧可以成为金科玉律,具有当代普世价值,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现代的读书人有两大任务,一是自己读《论语》,而是劝人读《论语》。可以想见《论语》当中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智慧宝藏等待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去挖掘汲取。因而在《论语导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活动的开展上,我时刻考虑将优秀的传统思想融汇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一切优秀思想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让每一位学生能与优秀思想对话,碰撞出智慧新火花,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补充智慧养分。
——田海花
今天很荣幸聆听了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所做的题为《光影绵长:电影与非遗》的讲座,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整个讲座以胡金铨与中国电影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将中国电影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非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物风情和“非遗土壤”里的景色,是电影创作者们钟爱的素材,而电影,一个曾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外交功能,将“非遗”里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传向远方,通过电影带动和影响世界青年一代,加深世界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武姝廷
李教授以胡金铨电影中的非遗元素为例,讲授了电影中多样化元素的运用、电影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并且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谈到胡金铨,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作品《龙门客栈》却广为人知。非遗项目有很多,其中《昆曲》,古筝艺术,安徽宣纸,书法篆刻,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二十四节气,西安鼓乐,剪纸,藏医药浴法…每一种都因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瑰宝。其中,李教授在谈到维吾尔族的《玛纳斯》时讲到,当时大家虽然不懂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但是全场却被感染到。艺术的精神的魅力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反而会穿越时空越来越有韵味和传承的价值。另外,李教授还讲到了音乐治疗学和“美育”等观念,中国鼓乐就是这样的存在,能够在焦虑的压力下和内卷循环的系统中帮助我们找到一个自我革新突破的可能性。“只要是一个热爱的生活,就想要听到类似蒙古长调这样的声音。你需要去看看大海,荒漠,在广域空间下,你的心胸才能打开,才不会狭隘,才能舒展宽厚,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镜。”怀揣这李教授的教诲,希望我们都能在多元的时代,纷繁的世界,不断提纯一颗纯净的心灵和一枚宽广的视镜。
——张琳
李教授为我们不仅讲述了银幕上的光影变化,剧情的千回百转,还偏僻入里的结合电影行业的发展讲述了非遗的博大精深、深厚内涵。非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物风情和“非遗土壤”里的优美景色,是电影创作者们热爱的素材。而“非遗”里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通过电影,走向更远的远方,让荧幕前的人们零距离了解每项技艺的精妙,让传承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电影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非遗被日益重视的一段记录。在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如何保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电影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观众应该关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涵养,可能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杨晓玲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电影发展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时了解甚微,李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不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从国家到个人的使命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知。李教授从古代的书法、诗词到近代京剧、皮影、昆曲再到以胡金铨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从古人所处的时空关系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而致敬,从《黑骏马》中透露初的热爱自然、享受广阔到台湾国语电影四大家,李教授说道:电影艺术是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学习、慢慢积淀。在讲座最后,李教授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青年一代导演的认可、赞赏与期望。
——刘婷婷
首先,李教授提到研究必须具备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精神状态与身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指出学术的“道”在于多年阅读之上的锤炼和思考。其次,李教授对 “如何选题”和“如何寻找使用资料”进行了翔实的阐述。除此以外,李教授更是结合自身的经历阐述如何更好地具体做研究,与此同时,老师们对李教授的回应非常热烈,就电影研究相关的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问题接二连三,而李教授一一解答,耐心而细致,诲人不倦。
——李文波
李道新教授向我们讲述了电影行业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和传承,让我真的受益良多。其中,我了解到了胡金铨导演在武侠电影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胡导演在影片中所采用的道具和场景动作都会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保障影片中文化的真实性。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不会以追求高票房的商业片制作为标准,而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自己的影片不断锤炼,创造出了一步步惊艳世人的影片。反观我们现阶段中国的电影行业,会发现整体的环境都比较浮躁,以商业片为主,演员对于演技的追求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电影圈这批前辈的匠人精神,不断打磨自己的实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逯楠楠
在当今世界上,有一个东西正在变成文化遗产的储藏者,那就是影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是非物质的、文化的,是我们要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非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物风情和“非遗土壤”里的优美景色,是电影创作者们热爱的素材。“非遗”里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通过电影,走向更远的远方,让荧幕前的人们零距离了解每项技艺的精妙,让传承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并且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往往也能够为影片赋予较高的思想价值。因此,电影可以传承非遗,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任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