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
6月6日上午10时,远景学院哲学通识课教师张云博在远景学院103教室为我院合作院校—NIU荣誉生项目的访问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的课程,我院英语教研室张倩老师担任本次课程翻译。
两位老师合作授课
首先,张老师解读了中国哲学中“五行学说”最早源于《尚书·洪范》篇中“九畴”的记载:“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接着,为了解释中国哲学中“五行学说”的深意,他手臂双腿做伸展状呈现“木”字原义,再取出一把刀片做削割铅笔的姿势,依此为例,分别说明五行蕴含着气的五种运行方式:“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中国古代法象思维中的“五行图”
此外,张老师向NIU师生解释中西哲学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解释构成世界本原的“五元素”(水、土、火、气与以太)侧重从质料的静态层面分析,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侧重从气运行的动态层面解释。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中的“五种元素”
接下来,张老师把阴阳五行学说与空间、时间联系在一起,把木火土金水与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长夏和地理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结合在一起。这时,张老师请大家在白纸上画出五行方位转化图,便于他们加深印象。
最后,张老师结合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经络理论的关系,向在场的师生们介绍祝总骧教授提出的“3-1-2”经络锻炼法(即按压三个穴位、腹式呼吸与双腿下蹲运动)来感受中国古人经验中的“天人感应”现象。
寻找“合谷穴”
寻找“足三里穴”
NIU学生观察人体经络模型
在现场,张老师借助人体经络模型向大家介绍如何寻找三个穴位,NIU师生与我院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本次课程从思想图像到身体实验,让NIU师生感性地认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理论,并切身体验到中医经络学的博大精深,引发他们思考“宇宙秩序是否与身体经络相应”这一宏大课题,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新尝试。
课程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