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2日,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西南大学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共有4个主旨报告,7个特邀报告,可谓专家齐聚,思想汇集,深切体会到目前前沿领域,实证研究的高端应用及跨学科融合的必然趋势。受主办方邀请,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杨丽佩携题为《音乐学-哲学-传播学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心理的研究》的教研室团队教研成果参会,并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关于音乐学、哲学、传播学三个学科的跨学科团队教学研究展贴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存梅在开幕式上致辞,提到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音乐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应用,共有49篇摘要录用,这些摘要主要围绕音乐训练效应、音乐与儿童发展、音乐结构认知、神经美学、音乐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希望本次会议大家在思想的交融中汲取营养,进而开拓研究思路。音乐心理学需要依然不断做的事情有,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探索在教育领域、临床领域的应用。这些也是我们通识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切实考虑和关注的方向。
音乐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存梅教授致辞
一、互动教学的依据
哈尔滨音学院博士生导师宋蓓的报告《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脑间同步特征研究》,通过用超扫描技术,视频编码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为互动教学的在大脑的结构、功能上的优势,找到了实证研究的依据。学者通过对24组师生进行配对,测试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之间的互动情况与脑神经的一些变化,观察发现分段的部分学习比整体学习的互动性更强、互动次数更多。结果表明,互动教学是驱动师生间脑同步的关键因素。师生间脑同步影响了音乐知识和信息的实时获取,并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迁移到远景学院的教学模式中小班互动教学上,这项研究同理说明我们坚持这种教学的科学性和意义性。人际大脑同步可以作为识别师生间教学活动的一个神经特征,作为远景学院各个教研室跨学科团队的先天的优势,我们的互动教学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把所做的先进、特色、反馈优秀的工作形成可视化研究可寻的依据和报告,然后反哺于我们教学育人工作,提升我们学术研究的质量和高度。
哈尔滨音乐学院宋蓓教授发言
二、探索与突破的笃定
厦门大学的周昌乐教授的报告《抒情艺术认知与计算》,从审美认知机制、诗词计算生成、音乐创作算法、歌舞机器表演、脑机混合智能方面,阐述了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我们听说的或电视上看到的,在周老师的报告中会听到其原理和实操的方法。特别在音乐创作算法上,从二声部创意曲的作曲、到中国民歌和声编配、古琴减字的编辑软件的开发、古琴曲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突破,一个体会是出于智能便捷的构想,敢于挑战极限、挑战传统的勇气和行动,成全了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打破了互相观望的人们的疑虑。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是一种能力,更是信念的笃定,所有眼前一亮的成果,都是不断探索、努力、试验、突破出来的。周昌乐教授是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可谓是跨学科的一位突出代表,哲学、中医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都非常的精通。回归到我们的通识教育,通者达天下,各门类知识营养的汲取,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大有裨益,不管未来你是做研究还是当管理者,知识的全备是你开展工作的“行囊”,你的百宝箱里得有这样的储备,供应才不至于缺乏。
三、适用与价值的追求
中国科学研究院杜忆研究员的报告《Musical Training Rejuvenates OlderListeners》,对老年人的研究群体从听觉工作、试听整合、感知运动上进行核磁成象实验和路径分析,探讨了音乐怎样改变大脑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训练在缓解和延缓老年人群语言感知困难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老年人的训练可以针对语音处理和老化过程的不同方面,全面揭示音乐训练的迁移效果。这项研究对于老年人的听力、记忆力的重建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同时,还有一些口头和展贴报告,如《音乐训练对语言识别能力的促进作用》、《音乐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心理影响机制》等,关注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研究达到有效改善和提高目标群体的能力。远景学院的教学对象是我们经过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学生群体,我们关注的点容易聚焦在80%的学生的能力基础上,对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能力提升的瓶颈时,我们是否可以多思考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果经过尝试实现了预期效果,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积累到的小成果提高到研究的高度,进而提升我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杜忆教授发言
四、合作与共享的密钥
复旦大学李伟教授的报告《音乐科技的未来之路》,对音乐科技的发展进行了通识普及,包括研究的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计算机与音乐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音乐与理工可能的合作方式。例如,进行跨学科合作进行研究课题的申报,开设选修课程。让音乐与科技,互通有无,音乐圈提出的idea,计算机将部分功能实现自动化,理工类提出的课题,音乐圈提供理论指导,用于AI模型研发的专业数据。浙江大学张克俊老师的报告《音乐与人工智能》,衍生了一些很有前景的跨媒体创新创业成果。合作与共享,是新时代创新的一条捷径。作为远景学院的团队,我们依然秉承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从已有的研究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线索,通力合作,创新创造我们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携手学校的智能工程学院在研究上、数据整合上、人工智能支持上探讨尽可能多的合作意向,发挥合作共赢,探索远景未来发展的新特色。
五、跨界与互解的力量
教授李红的报告《喜欢悲伤音乐的神经活动—一项磁共振和直流电刺激的初步研究》中提到,倾听悲伤音乐能够带来的额外心理收益是,暂时摆脱“现实生活”、可以进行情绪的调节、更好体会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带来陪伴。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郑茂平的报告《中国人“以悲为美”心理机制探究》,从语言、人格、思维能力、思维通道四个方面研究悲伤音乐与思维之间的加工特征和加工机制。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实验,得出特定形态的悲伤音乐增强反思性,增强思维过程的丰富性。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临舒副教授《统一基础上变化的音乐都是美的吗》,研究聚焦音乐统一基础上的变化原则,考察不同变化类型的音乐诱发的神经反应。我们可以看到研究领域,由音乐学延伸拓展到神经科学、神经美学、脑科学等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可能会带来互解的效果和力量,而真正的研究就是将各个学科领域尽可能的打通。专家们就音乐涉及到的一个非常小的点,例如美、情绪等,就能运用神经美学等学科进行分析、证明、论证,让推理过程更具说服力。远景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可以探究的点很多,特别对于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所有的经验、观察、体悟都可以拿出来进行深入且多领域的研究,这也是科研学术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本次会议,除了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还有三场分会场口头报告, 14个展贴报告,涉及音乐语言与大脑,音乐认知与人工智能,音乐和情绪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是以音乐为主线,将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学科交叉的新应用,逐一呈现给大家,让参会者感受到高科技、智能时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和研究方法。远景学院是信息学院出重金打造的一块试验田,她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应该让我们看到一种预期,提升一个层次。我们经历了引进最新理念、展开超前工作、铺垫发展基石的阶段,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未来让我们看到了卓有成效的所有育人的付出。如今,我们的科研工作应该对我们的特色育人给予一些回馈,尝试专家学者们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大胆开展我们的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将我们的育人工作转变为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成果,促成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的对话,实现远景学院的育人价值转化。
对所做展贴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