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提升跨文化教育质量,探讨跨文化教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意义和作用,2018年6月8日至10日,“第十四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 我有幸被陈院长委派赴泉城济南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次参会,我聆听了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很多学者、大咖们的主旨发言,也学习了许多同仁、教师在跨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自感收获满满。现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几点感想。
一、跨文化交际与中国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跨文化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为会议发来贺词,他说:跨文化交流,是自“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一“类”时起就出现的现象。历经数万年,时至今日,方成为人类普遍的认同和自觉。所谓自觉,是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世界应该结束过往各个国家、族群之间的相互压榨、欺凌、撕打、屠戮,全人类应该走上一条永久和谐幸福的新路。先知先觉为此奔走呼号,反思既往,批判邪恶,探索规律,并且亲力亲为,以多种方法、工具、方式、促进不同国家、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之路,是一条曲折、坎坷、艰难、漫长的路。这条路的目标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说“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但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国际环境得到广泛认识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少挑战。上海大学MBA中心教授,中国丝绸之路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庄恩平在他的专题论坛中抛出了五个问题如下:为什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曲解为是一种威胁?为什么中国***孔子学院被理解为文化入侵?为什么中国文化难以走出去?为什么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被理解为锐实力?为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了,却走不进去?这些都和跨文化交流息息相关。因此,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急迫性,不言自明; 在当今世界、新时代的中国,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突显与提升是中国之所亟需。
二、跨文化交际与远景学院
远景学院(Prospect College)作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个特色学院和品牌,借鉴欧美文理学院的大学本科教育模式。这里有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交流实践平台、以及国际化的课堂教学,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主体。就在我外出参会期间,远景学院正在接待来自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和北爱尔兰圣玛丽亚学院的留学生的来访;在2014级毕业生嘉年华的现场,远景学院成为了第十八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协办单位;马杰老师在《社会学概论》的课上举办“56个民族56朵花”课堂活动等。远景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并存意识,并在不断为之努力,而这也为远景学院的每一位教师提出了问题与挑战。
三、跨文化教育与教师
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自然与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老师自身具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都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对方文化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展开的。记得有一位教师在她题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向我们在座的老师发出这样一个提问:试问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多少了解?这一问,至少我是心虚的。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语言点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输入,但是对中国文化的强调和学习是少之又少的。我们通常想当然的认为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很了解,但实则不然。就如,在写这份稿子的时候,恰逢“端午”佳节,朋友圈、QQ空间在晒出各种过节活动的同时也“互祝快乐”。可见很多国人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后好不容易迎来的小长假里,只顾沉浸于节日的美食与休闲娱乐的氛围之中, 而并没有关注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该“互祝安康”。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更应当加强自身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保持对文化自觉的敏感度,为跨文化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跨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部署下,上海大学MBA教授,中国新丝路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庄恩平教授在他的专题论坛中提到,未来会出现一种职业为:CIO( Chief Intercultural Officer),即:首席跨文化交际官, intercultural negotiator或intercultural mediator), 即:跨文化协调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因而,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目前远景学院已经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2016、2017级学生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做入下学期的开课计划中。同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本次参会中,不少学校都对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他们开设通识英语,其中一门核心课程为“中国文化英语课”或“用英语讲中国文化”。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顺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这让我想到,我们应该开设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尝试用英语讲中国传统文化课或者实行双师教学。当然,实现这些还存在很多客观现实条件的阻碍,如:师资不足,教师课时量任务过大等问题,但相信随着条件的成熟和不断的尝试,我们会取得一定的进步和突破。同时,其他课程也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融入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课堂,以实现全员践行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与多元文化并存意识的远景愿景。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but we are ready!
在我独自一人到达济南西站,出站后,一种感觉突如其来::“长时间待在一个小地方,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在大城市生活的能力 ”;许久未参加学术会议,身处各种跨文化交际学术界的大咖和专家学者之中,实有一种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不适应。作教师、做教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所从事专业和学科的现状与前沿,进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接国家及社会需要,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