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通识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界的“热词”。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第二届“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论坛”在西安欧亚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召开。远景学院牛志萍、葛乔、张云博三位教师代表学院赴西安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邀请了武汉大学桑建平教授、复旦大学副研究员陆一博士、台湾大学庄荣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赵茱莉女士等“两岸三地”的通识教育专家,就其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心得做主旨演讲。
桑建平教授,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等多项项目研究。桑教授本次论坛上的报告题为《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桑教授首先从学科和专业二者的关系入手引出通识教育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刨析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定位,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把不同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随后桑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构想及实施情况,他倡导通过“read great books”即阅读经典,达到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目的,并提出通识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桑教授以柏拉图《理想国》中洞喻理论为例阐述通识教育作为“出口”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走出“洞穴”,学会思考。在场的老师均被桑教授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考及步步引导的教学方法所慑服,被桑教授和武汉大学对通识课程推广作出的努力震撼。
桑教授分享武汉大学通专融合课程《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来自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博士,是通识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测量评估领域的资深学者。她从三个问题“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什么”、“几种主要实践的路径及区别”、“多种可能实践方案”入手,阐述并分析了现代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多元形式。陆老师认为虽然通识教育是美国高校的“特色”,但从《后汉书》、《史记》、民国时期的《大公报》、钱穆先生和潘光旦先生的观点可知,“通识”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豁然贯通”是博学而返约的途径。陆博士分享了她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目标,而不是教育手段和途径,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根据一所高校的文化基因而制定,在改革发展中要经历“本土化”、“校本化”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既是大势所趋,也要立足脚下,找准自身的禀赋、定位和使命。陆博士深厚的研究底蕴、精炼的理念观点和从容的演绎,给与会人员提供了对通识教育思考的新思路和方向。
陆博士阐述其关于通识教育多年的研究成果
庄荣辉教授来自于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同时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教务处处长。庄教授带来“深碗课程、热血教师”的理念,即深化通识课程、扎实基础,让学生戏谈的“水课”、“休闲课程”成为能够有效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基础和平台,达到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庄教授建议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的资源,如TA小班研讨和活动等,达到引起学生连锁反应、自主学习和减少修读科目等目标。庄教授和台湾大学相信,教育不是任务,“以教育彩绘世界”才是教师和高校的职责。老师们对庄教授幽默的表达但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
庄教授现场与老师们互动如何丰富和深化课程内容
香港中文大学的赵茱莉女士致力于研究为通识教育科目提供学习支援和注入体验元素。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分享意识和增加学习体验感是香港中文大学通识部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港中大面向大一新生(约3800人)开设了通识必修课程“我也可以读经典”。通过提供大量的经典书单、阅读指引、TA小组研讨和“同侪辅读计划”等活动,为更多的学生体会经典、认识世界和感悟社会架设了“桥梁”。很多同学从“读经典”中学会了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同时也获得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互动。与会学员对赵老师和港中大大力投入师资力量建设和普及通识理念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发扬表示尊重和敬意。
赵老师分享香港中文大学的《我也可以读经典》通识课程的设计
会议结束后,与会老师获得的不仅是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的体悟,更多的是对通识教育未来的思考。不论是自然和人文专业与通识课程的融合,还是博雅教育的精英育人,立足脚下,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与会教授专家合影
2018年是远景学院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阶段,夯实基础、多元发展也是每一个远景人的任务。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从“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出发,即通识教育是“准备”、完满教育是中坚、专业教育压轴,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坚持培养完满的人,致力于打造未来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此的背景下,远景学院作为子品牌同样立足学院、以学生为本,坚持小班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育人特色,推行博雅教育,努力塑造国际化、精英化的学生。同时,实行动态化管理、导师辅导等多元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和特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