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时间:2018年11月28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丽佩   编辑:jingying   点击:

2018年11月16日——11月 17日,赴上海参加了移动时代通识在线课程的新思路研讨会和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两次研讨会均围绕通识课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展开。新时代各个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究竟处于怎样的一个阶段,更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与改革、经验与展望是什么,而我们应该做出些什么。我将从“几个比较”来梳理一下我们对通识教育探索所处的位置,进而定位于我们远景学院对未来博雅教育的新的期许。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教授致辞

本次通识教育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教授致开幕辞,徐雷校长说大家对通识教育的关心程度不断在提高,今天九月份公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52个项目,跟通识教育有关的有9个项目,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说明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公认。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家意识到对于一个人的培养来说,单单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光有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能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基础。所以需要广泛的,更高层阶的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无非体现在三个层面,怎么样看待人、怎么样看待社会、怎么样看待自然。这三个看待是每个人这辈子都需要面对的,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也是远景学院在育人理念中,一直坚持、延续、强调和完善的价值。

一、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是,复旦大学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致力于为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培养大批领导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信息学院的定位是服务中国崛起的信息产业商学院,以“完整的人”为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致力打造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办成国内最受尊崇的一流独立学院。信息学院办学所走的路,是打破传统办学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走的路。信息学院在育人理念上,其培养目标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比较中发现我们发展定位虽有不同,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都是以“成人”为基本目标,强调全人的培养。

在全人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实现更有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提到建立“有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四个方面,一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重视通识教育的“宽度”与“深度”。在宽度范围内,对某个或某几个领域进行区别与专业教育训练的深入学习,不以知识的完整性为目标,二是让学生认识学科思维方式,找到进入这一领域的路径和方式。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结。重视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迁移到专业学习中。扩大通识教育的内涵,破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壁垒,部分专业教育课程也可以成为通识教育宽度和深度的载体。

二优化通识课程体系。除了按照培养目标科学划分课程板块外,还应该实现各板块内课程之间、各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为学生修读提供完整路线图。这一点是远景学院在课程设计中,着眼长远要精进的地方,例如一些课程的先导课程是哪些,形成怎样的一种梯度课程,开发系列课程包等。

三促进通识课程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开设跨学科课程、顶峰体验课程、集群课程等,丰富通识课程内涵。远景学院具备这先天的跨学科的优势,三个教研室,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自然与科学教研室、外语教研室,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探讨对课程的开发,是我们当前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应打破传统课堂的“围墙”,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这一点远景学院正在建立这样的学习,课堂内外,走进企业、观摩非遗、感受自然等第二课堂有效的推进了学习的延展性、实践性。

四积极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在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制度和助教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一点在远景学院的采用的是“小班授课,小班讨论”,更加便捷的实现了“以学为中心”教学尝试和改革,教学中包括桌椅的移动摆放,与学生近距离的互动,教师的走动管理,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发言

二、写作与表达能力培养的诉求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在《表达与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用实例说明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的现状和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提到开设“表达与交流”核心通识课的意义。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苏芃,提到2017年11月,本科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欠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教授曾宣布,清华还将面向大一本科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2020年实现大一新生全覆盖。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提到,学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写作与交流》实现了新生必修全覆盖。

学校

必修课情况

机构设置

哈佛

写作课大一必修,10人小班;三个层次,Expos10(导论)、10(修)、40(演讲)

哈佛学院写作项目写作中心

MIT

沟通训练4们(两门人文写作强化,两门专业写作强化)

沟通学习办公室

斯坦福

写作课大一必修,写作与修辞课程(2门大学,一门专业)

写作项目

普林斯顿

写作课大一必修,12人小班,一年70多课堂,不同主题,训练要求一致,三个层次:大一必修、高年级本科、研究生

写作中心

耶鲁

写作与修辞课大一必修;三个层次课程

 

1:世界一流大学调研、必修、多层次、个性辅导

学校

课程

备注

哈佛大学

Expository Writing Courses

 

耶鲁大学

Writing courses(WR)

写作课程历史悠久

斯坦福大学

Program in Writing and Rhetoric (PWR)

一年级学生必修或新生全覆盖

清华大学

写作与沟通

 

南方科技大学

写作与交流

新生全覆盖

上海科技大学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复旦大学

写作能力培养渗透通识核心课程各环节专业教育中的写作课程

 

2:写作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环节

结合信息学院对于写作课程的开设,《创意写作》课程目前是实现了全覆盖的,虽然关于沟通的课程我们是分开的,例如开设核心课程《演讲学》。但是也充分我们这说明信息学院在的办学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理念是紧跟前列的。再到我们的荣誉学院远景学院,《创意写作》、《实用文体写作》都是学生的核心通识课程,这种写作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写什么,如何写,怎么写更好给予了系统的辅导和实操训练。而关于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我们更多的是放在其他的课程,例如一些课程的结业论文、毕业论文,会提出学术规范的一系列要求。对于学生学术写作可能要按信息学院的定位来考虑,所谓需求决定开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关于写作的考虑点,是否全覆盖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

那么清华大学为例的名校,对于写作设想的全覆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呢?清华大学开设的《写作与沟通》课程,其设计理念是以不同课程主题为切入点,依托高强度的阅读、小班研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思考,提炼形成文章管道,并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进行文章撰写;通识通过课程讨论、论文展示等环节将沟通能力提升与写作训练融合。特别强调的是清华大学开设的《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远景学院的开设的相关写作课程的定位为文学写作加文体的规范写作。

所以对于品味、思维、能力、规范的提升,是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美好愿景。通过广泛深入的阅读建立对优质文字的基本品味,学会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写作和沟通技巧以提升作品的格调,初步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使用正确的逻辑,以批判性思维对主题及子话题中的不同观念和材料进行分析,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搜集材料,论证管道,解决问题的流程。纵观各个专家、教授的发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名校都有的一个诉求,就是学生的需要和现状决定了写作与表达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写作能力分论坛互动环节

三、特色建立与特色消失的思考

1.关于自由选专业

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内自由选择专业,并允许不断后悔,第四学期定下来,不存在专业、通识的冲突,2年内全部上通识教育课程。远景学院从2012年建立之初,实行的也是自由选专业的制度,共有两届的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专业自由选择的培养。14、15、16、17、18届,则恢复到定好的专业,自由选专业转专业的通道关闭,只有个别的名额才有机会转专业。当时,远景学院是信息学院各院系唯一可以全部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院系,当这个通道关闭时,特色的建立也随之消失。如今,在一些名校自由选择专业成为了育人的一种特色时,我们除了惋惜是否还有机会去重建这样的前瞻的探索。

2.关于修订教学大纲

关于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提出完善大纲的三点建议,思考点设计、阅读文献、考核方式。思考点设计,是指每一讲需列出思考点,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自觉。阅读文献,是指每一将需列出必读书目、选读数目;必读书目应列出范围。考核方式,是指强调全过程、多样性的考核方式,期末成绩比例不超过70%;考核方式不限于小班研讨、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出卷考试等。远景学院前荣誉院长南薇莉教授,曾经说到教学大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契约”,所有关于课程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都要写到大纲,给学生在学习过程对修读课程内容、完成任务的了解、预知和准备。包括荷兰罗斯福学院Rene教授在做专场培训时曾经将贵校的大纲分享给我们,也正是复旦大学提出的这几点的建议。所以远景学院的大纲,经历了不断修正、讨论、再修正的过程,并处于逐渐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实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学校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在大纲的修订中要统一一种模板,这时候远景学院的大纲的特色就会被掠去,此刻远景学院是否依然能保证我们通识课程大纲的独特性,需要划一个问号。我们花了时间和心血的探索,是否能一直保留和延续,值得我们思考。

当我们很早在做的探索,受到这样那样各种的阻力时,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对教育用心良苦的无助。我们的探索有如跳出井底的“井底之蛙”,我们不敢相信走向大海,总觉得我们还在做梦。当无数人都走向大海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犹豫、停顿已变成现实的存在,本来我们可以成为领跑者,不想可能变成了与大家同行的起跑者。

正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所说,很多的探索需要有体制、学分、教学设计的各种保证。这让我想到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美国50-60年代,主宰了10年间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流行音乐世界的审美主流的摇滚乐登上美国流行乐舞台,曾一再受到百老汇传统的冲击,但是作为一种必然的、不可阻挡的特定时代的音乐趋势,必然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创作的一种主流,从摇滚乐的颠覆与百老汇音乐剧创作的中和。这期间的经历有如通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而远景学院的所做的是走在另辟蹊径的探索中,我们丢失的特色,没有再守望的特色,是否还有重现的可能。

四、人文与科学对话的意义

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讲经济学的通识案例,得知需要五个打通,需要把古代经典与现实打通,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现实打通,把社会建构的理想与世俗生活的打通,把现实知识与当下国家发展重大主题打通,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补短板重大任务打通。听复旦大学物理系金晓峰教授的人文的物理学,知晓数学、物理、生物等科学的美学,哈雷彗星的1986和2061,见证着科学的乐趣和科学家的情怀,以及为之动容的激动的泪水。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JeffreyS.Lehman提到,根据亚当格兰特教授的研究结果,一个获得诺尔奖的科学家和一个普通科学家相比,前者会一门乐器的概率是后者的两倍,会艺术创作的概率是后者的17倍,会表演、舞蹈、魔术的概率是后者的22倍。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通过对 “李约瑟命题”、 “钱学森之问”的分析,得出艺术形象思维的训练对科学想象力培养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人文与科学对话的重要意义。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JeffreyS.Lehman教授的主旨发言

JeffreyS.Lehman教授说,成功的科创者往往具备跨界的能力,会投入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经营和科创本身毫无关联的事物,扩充点子和经验的储备。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面,人文与科学的对话具备着这样的一种对学生跨界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潜质。创新是区分领导者和工作者的一把尺子,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怎样的角色,信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的领导者,人文与科学对话的意义就显得更为明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精神,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通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

总言之,本次的通识教育研讨会发言人共28人,涉及到移动时代通识在线课程的研讨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的研讨。其中分论坛有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科学类课程教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通识教育管理与评价,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和学习,让我们看到今天远景学院的发展的愿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耶鲁大学文学硕士,中西文化对话的多媒体平台《中国正在》创始人刘裘蒂女士,在11月18日在信息学院进行了主题《如何让世界看见你》的讲座,对我校的通识教育和办学理念给予了肯定。能得到同样做通识教育顶尖的世界名校学子的认可,不失是对我们所做通识教育更大的一种激励。刘裘蒂女士还告诫学生阅读经典比阅读段子有用,这也是做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刘裘蒂女士在信息学院讲座发朋友圈的信息

借着《如何让世界看见你》的主题,我们首先要有庄子《外篇. 秋水》中说的眼界:“今尔出于悬涘,关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于大理矣。”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挑战自己的成长。其次,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对博雅教育的践行,需要我们用国际的语言讲述远景人的故事,讲述远景学院对博雅教育小型文理学院的建构和展望,不仅让我们的努力跨步能看见世界,更要让世界至少是中国看到实施博雅教育的远景学院,建中国博雅教育独立学院联盟基地之一,成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独立院校的领跑者。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山西远景教师参会合影

关于复旦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的思考
与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教师参会学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