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17日,有幸参加第二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会议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收获很大,为日后远景学院更好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考和方案。本次会议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120多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主管领导、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学者近400人参会,共同研讨了通识教育理论研究、通识教育实践和通识教育未来展望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意义
来自各个一流大学的领导专家通过援引、举例、调查、论证等各种方式阐述了当前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远景学院成立以来,以西方博雅教育为原本,一直秉承精英教育模式,注重通识教育,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而远景学院的七大育人理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深度的洞察力和高度战略性。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重视通识教育,甚至成立了通识教育联盟。一方面坚定了远景学院育人方向,另一方面为更好发展通识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二、通识教育具体实践
(一)课程体系建设
落实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是通识课程,多个高校通过展示各自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完善远景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
1、丰富的课程模块
复旦大学依托自身雄厚的优势资源,建构了“七大模块-50个基本课程单元-180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类课程占“半壁江山”。北大元培学院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类课程也占全部通识课程一半以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分别在航空、海洋方面开设了特色通识课。而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引用Edward Wilson的一段话,还向我们传达了“通识课不仅仅指的是人文课程的开设,自然科学亦很重要”的理念。目前远景学院通识课程板块设置完善,课程模块设置多维,课程开设基本良好,这一点得益于领导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远景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在师资力量与一流大学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点值得肯定。但也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我们在各版块开设的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还相对薄弱,且各板块的目的与要求有待完善:根据学校定位与远景育人理念,工科和商科作为我们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板块的课程应该与人文艺术板块实现均衡发展,数量和质量上,也应该在未来几年内,不断提高。
当看到复旦大学通识教育2.0已经从理念、体系、规模、制度的初建到各方面的落实、优化、改革、推进,不禁想到,远景学院也在以这样的方式升级。如果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进行比对,不难发现,复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远景的博雅教育异曲同工;课程构建方面复旦“类多课多”,远景 “类多课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面,远景与国内外一流大学不谋而合,也在身体力行。对于不断涌现的出的新型领域,远景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课程种类,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现有课程内容来“与时俱进”。如何做得更好,远景学院博采众长,量体裁衣,未来即可期。
2、线上线下结合
除了校内提供线下课程,多所高校已经开放了线上课程,有的是本校教师自己开发,有的通过购买其他高校优质课程,并建立了学分制。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数量,而且还能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学情、掌握学生动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我们也要大幅度增加线上课程数量。根据北大元培学院调查,结果显示过多的课程反而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递减,于是元培开始考虑“少而精”的模式。这两方面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市场规律,如果不计学分,远景学院提供少量线上资源,学生在线上选课时将能更好地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学习效果会更好。
3、校际合作
校际之间的合作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流通,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又一有效途径。远景学院目前通过与兄弟院校、国外高校合作,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课程,通过聘请其他院校专家教授为同学们做报告,丰富了课程。当然远景学院仍然需要在校际合作方面继续探索,建立更多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4、校企合作
多个高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完成通识教育的学习。近年来,远景学院陆续签署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丰富了学生学习渠道,教师们也不断探索开发更多校企合作的课程项目,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
(二)课程目的设置
通识教育的目的涵盖了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落实需要通过不同的课程加以实现。因此,各门课程在目标设置上,应该根据学科特征和育人目标各有侧重。有的课程偏向培养学生思维,有的课程侧重于启迪学生思考,还有一些课程重在拓宽学生知识边界,也有一些课程倾向于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这些目标和专业课的不大相同,但却可以通过“通专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例如复旦大学姜鹏教授以《资治通鉴》书影为例,司马光的官职为切入点,通过对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史学家研究视角三方面,让学生进入课程的同时传递了一种阅读文学经典的方法,为学生更好解读其他文学经典提供了帮助。复旦大学石磊教授以“经济与社会”模块为例,从不同维度来讲解理论,实现了思维模式的训练、课程思政、学科融合、道德培养以及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的目标。既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又通过发挥学科特点实现育人目标,通过挖掘学科优势引导与更多学科的贯通。
(三)课程内容选择
1、以“表达交流”课程为例
如何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目的,消除“水课”是当下很多高校关注的问题,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西南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在 “表达与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主题报告中,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及如何培养。通过“E-mail的表达”、“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新工科’背景下‘艺术信息工程’的设想”等一系列案例,凸显了表达与写作不仅是文学修养,还是一种逻辑训练。
回顾远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每一次修订,一直将“演讲学”“创意写作”、“实用文体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置于通识必修课之列。但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文学创作与修养的提升。考虑到目前远景学院培养对象主要来自工科和商科,因此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精确表达自己对本专业问题的见解,提升学生准确有效传递相关信息的能力。
2、以“生命进化论”课程为例
复旦大学杨继教授所展示的课程设计,则与管晓宏教授完全不同。杨教授以“生命进化论”课程为切入点,从生命进化道出“存在不一定合理”的结论;通过探讨与数学的联系道出“进化不是生命所特有的”,进而引申到“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也不是生命所特有的”。从协同进化延伸到生态环境、伦理、经济、非生态环境;从动物中的利他行为探讨人类的责任,启发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建立进化思维。让学生从中获取人文科学中感受不到的启迪,让通识课真正成为培养“完人”的载体。
两位教授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以培养技能为主,一个以思想启迪为主。一个通过多个案例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以单一现象说明多个道理,各具特点,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得益互相补充。不论是为了自由选择、兴趣延展、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职业选择还是传承文明、建立世界图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通识课、选修课的内在逻辑,建立可以回应通识教育目的的制度和培养方案(这部分远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明确指出)。在育人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们在成长中由于激烈竞争带来的焦虑、浮躁,这些问题恰好可以借助“通专结合”平台帮助学生培养共同学习、自主学习经验,找回学习尊严,找到事业支撑且成为毕生的学习者。
(四)一些具体的做法
会议上,专家们毫无保留地将通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做法与大家分享,深受大家欢迎。
1、课上课下相结合
多个高校在通识教育中采用了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明显。远景学院领导也一直提倡,我们的课堂不能局限在课堂。目前通过我们实践发现:课下准备课上展示提高课堂效率使启发教学更好实现,而且任课教师参与到课外实践后课堂报告质量有所提高;课堂教学与完满活动结合一箭双雕缓解学生时间不足问题,实现“课堂完满”(借鉴“课程思政”叫法)……这些做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好好研究,不断探索。
2、有效利用现代化工具
本次会议超星集团也全程参与。3年前我开始使用超星平台,给我提供过一些帮助,近年来平台资源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使教育领域搭上了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便车。随着学校和学院的逐步发展,我们已经开始使用“智慧信院”,部分教师也根据需要使用各种教学管理软件。超星集团董事长史超关于“一平三端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主题发言,为我们展示了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教育行业如何充分利用高科技辅助教学提质升级,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化科技工具,值得青年教师关注摸索。
3、形成过程评价
目前,远景的课程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的表现,根据考查内容给予相应成绩。会议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人才培养既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与人才选拔相适应,而非只看成绩。因此我们在过程评价内容设置方面可以继续优化,通过过程中各方面的课程分,给学生“画像”,供学生求职和企业招聘参考。
二、关于通识教育的发展与传承
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此次参加“科学类通识教学”分论坛的内容之一。既然通识教育在当下和未来都很重要性,目前大家纷纷探讨了如何去做,那么它的传承也有必要思考。关于这点,通过和几位教授的讨论,受到一些启发:
(一)教师不断发展
首先通识知识不比专业知识的讲解容易,教师首先就应该让自己先“通识”,教师要通过大量学习来培养自己的“通识”能力。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需要由“照着讲”向“接着讲”过渡,更得学习。本学期与远景学院教师座谈时,有老师对线上资源提出学习需求,体现了远景教师求学向上的精神。也有一些教师,在远景学院在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创新出一些特色,这些成果如果加以凝练,通过 “丛书出版”可以将通识教育不断深化。远景学院实现博雅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教师,前瞻的顶层设计中加强对教师发展的关注,让教师更好成长是促进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发动机”。
(二)学生积极参与
高校一年一年接受着来自不同专业、地区的学生,输出的每一届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通识教育的传承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他们具有着不确定性,而在不确定性面前,创造性可以被激发出来。通识教育通过更大范围地刺激学生大脑中不同区域,激发学习的创造性,推动我国各领域的创新,实现通识教育生命的延续。
(三)硬件设施配备
远景与元培不仅在面临的问题、课程设置上很相似,而且元培学院的目标(发展路径)与远景学院也极为相似,即: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交叉学科建设——实现自主学习共同生活。目前远景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如火如荼,自主学习共同生活也因建院伊始单独的宿舍区而得以实现,尤其是今年右岸书院的落成,每一个功能间很高的利用率,为保障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通识教育的发展,博雅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持久的保障。
本次参会让我感觉到幸运的另一点是远景学院这样一个平台。山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在教育方面能有像信息学院这样的独立院校,较早、较快在省内建立荣誉学院,并前瞻性提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让我和很多优秀的同事们有机会一起参与通识教学、通识研究、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也希望今后我们的不断学习与探索能使得更广大学生受益、地区发展、社会进步。
晋渝远景学院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