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晚7时,远景学院“世界哲学日”活动周在409视听教室拉开帷幕。本期远景哲谭主题是“200年前,马克思如何回答‘人是什么’?”参加本次主题讨论活动的有刘海、杨丽佩、程荣荣、葛乔、张琳、常娜等6位老师与30位同学,张皓清同学和张云博老师共同担任本场活动的主持人。
活动伊始,5—6位同学与1位老师围成一组就坐。第一环节,走近马克思,了解他的大学生活。通过观看6分钟的《对话马克思——马克思是“叛逆小子”吗?》,了解到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之后,由“叛逆小子”转变为“超级学霸”,由沉溺于聚会酗酒到专注于哲学研究,感性真实的马克思展示在大家面前,激起师生好奇而热烈地讨论。第二环节,通过观看7分钟的《马克思与燕妮,让人动容的爱情》,大家对马克思夫妻二人炽热而真挚的情感感同身受,尤其是影片中谈到“异地恋”、“姐弟恋”等今天的热词,以及马克思晚年悉心陪护照顾生病的妻子,引发在座师生畅谈温情“暖男”马克思。随后,借助3分钟沙画《信仰的力量》将马克思勤勉工作与奋斗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立体式地呈现出。第三环节,程荣荣老师基于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引导大家从经济学角度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紧接着,刘海老师从“双十一”谈到“花呗”,与大家探讨当下网络信贷对个人的影响。张琳老师从思想与行动视角谈及马克思对我们当下的积极意义。李少超同学通过对“人”、“从”、“众”三字的解读,将全场关注点引回到本期主题“人是什么”。此外,杨丽佩老师代表小组提出的两个问题,也直击本期哲谭主题。
刘海老师和学生讨论
杨丽佩老师和学生讨论
葛乔老师和学生讨论
张云博老师和学生讨论
最后,主持人张云博老师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谈到:马克思从“劳动”视角力图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通过劳动“对象化”来解释人的存在。例如,一位诗人凭借其笔下的诗作成其为“诗人”,一位画家凭借其画布上的墨点成其为“画家”,一位工匠凭其打造的器具成其为“匠人”,等等。对马克思而言,对象化的作品不再是冰冷的、僵硬的、与我无关的它物,它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确认,它就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每一天的生命活动都不是与我无关的它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合理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才能更有助于成就完满的自己。
全体观看沙画
程荣荣老师解说
李少超同学发言
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