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与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的饮食与民俗,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特质,需要积极、健康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媒介。
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课程助力“国际周”校园活动,带领同学们沉浸式、互动式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之饮食与民俗的文化内涵,并与***嘉宾,专家学者交流中西饮食与民俗文化。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利学院远景交换生项目负责人Matthew Martin教授,圣玛利学院国际事务负责人Fearghal MacBhloscaidh博士受邀听评课,两位教授加入课程班级小组,与同学们一同探究和讨论关于中西饮食与民俗的文化内涵。
Martin博士与Fearghal博士加入学生小组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从文化差异出发,围绕不同可能形成文化差异的实践领域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在国际化时代传播中国文化。本周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探究中国饮食和民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与传承。在布置分组任务后,老师们对每个学习小组是否理解任务要求,能否顺利进行小组内的信息搜集与讨论,进行一对一的关注,询问并获得反馈。两位教授也在小组讨论中与同学们互动,分享。
解读讨论任务并关注小组讨论情况
课程伊始,葛老师与赵老师首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课前准备好的中国传统美食--月饼。同学们向两位来自西方的教授介绍了中秋传统节日与月饼的传说。同学们边吃月饼,边探究中国传统饮食和节日等民俗文化的关系。
赵老师引用《黄帝内经》中对食物的解读,结合月饼介绍了中华农耕文明与饮食习惯和思维的由来。葛老师从五行和自然和人的关系,结合秋天和食物的属性,分析饮食和民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每个小组也积极参与了互动和分享。
小组代表阐述观点并分享感悟
Martin教授向同学们分享了西方饮食和科学观点,认为中西文化疏通同归,具备相似的理念与实践。Fearghal博士指出中西甜点、水果等饮食的相似之处,并给同学分讲述了西方关于万圣节的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和情感寄托。
课程结束后两位教授与班级合影留念
意犹未尽,师生与两位教授课后互动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利学院的两位教授的加入,让跨文化交际更加生动具体,学生们受益颇多。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跨文化理解与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与有效沟通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必然要求。课后同学们表示:“学习到很多!”“原来中西文化有这么多相似之处。”“两位教授博学多才,对中国文化居然这么了解!”“有机会希望能去到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利学院,与两位教授学习更多跨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