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完满演绎·课堂篇】从《长安三万里》看中华诗词文化——记远景学院跨学科多师互动课堂 时间:2023年11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中国文化课程组   编辑:jingying   点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根基,是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本周的中国文化课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多师互动围绕电影《长安三万里》热烈展开,活动邀请了电影评论中心的贾云霞老师,远景学院的王慧敏老师、昝玲老师和葛乔老师共同参与了话题讨论,吸引了众多学生和老师的热情关注。

中国文化是远景学院特色通识课程,以双语教学、跨学科交流、情境体验为特色。本次活动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为切入点,四位老师围绕电影传递的情感、唐诗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国文化的新时代传播等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跨学科互动课堂

贾云霞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传统文化的焕活新生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大趋势。《长安三万里》的大火首先在于它激起了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基因,电影中的诗词元素贯穿始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李白和高适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变迁。电影中场景的切换也让我们看到,在唐朝盛衰的历史背景下,李白和高适的人生轨迹反映了人类对自由、梦想和生命的追求。这种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唐朝,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这种跨时代的共鸣,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此外,电影的制作和技术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画面精美绝伦,音效和配乐也极具感染力。这些元素不仅让电影更加生动,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唐朝的历史氛围中。

贾云霞老师分享

李白的人生快意潇洒,高适的人生踏实本分,究竟怎样的人生才够精彩?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呢?对于这个问题昝玲老师从生和死两个角度来对比入世与出世,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路径。对于生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入世哲学,为人的发展规划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自身出发,不断修养和完善自己,始终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道家为代表的出世哲学,更多关注自身的内在超越,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于人世间逍遥自在。由此可见,儒家专注于人的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理想是儒家的思想关切。出世哲学则以死生为一体,教人“悬解”,生死都已看破,人生中种种得失成败还有什么放不下。学会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必然修行。

昝玲老师分享

王慧敏老师以“何为长安”为主题,向大家分享了“长安”在电影中,以及中国诗词中的意蕴所在。“长安”是大唐诗人追求的理想之地,三万里则代表了大唐诗人们和理想之间的距离。唐诗不仅是诗人们的心灵写照,也是一部唐朝历史。盛唐诗人们身上具有的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有幻想和进取精神的性格,让唐诗进入了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领域,而他们,赋予了长安独具的魅力。三万里的长安,既是宽度也是深度,是陪伴我们几千年的绚烂文明。唐诗语言韵律之美,情感之丰富,意境之深刻,这是基于汉文字为基础和中式审美的独特创造,是只有中国人才能透彻领悟的文化密码,家国、天下、乡愁、理想和奋斗……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连接。

王慧敏老师分享

葛乔老师从传播学的视角为大家分享了媒介技术带来的文化创新。诗歌文学经典,电影是大众艺术,它们对社会和大众的影响是显著的。《长安三万里》实时票房已超18亿,坐稳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前三位。这样的影响和传播折射的不仅是国漫复兴,更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关注,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电影带给大众书本之外的思考。从前学习,我们难免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有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电影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我们热爱的人物不再扁平。《长安三万里》带我们随着电影穿越大漠边塞,烟雨江南,在水墨意境与最新光影技术的完美融合里,感受辉煌壮丽的中华诗歌艺术。我们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也正是在于可以利用新时代新媒介去完成其新形式的传播。

葛乔老师分享

活动最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尝试完成中国诗人故事的讲述。本次跨学科多师互动课堂的成功举办,是一次课堂改革的全新尝试,同学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见解,更能够与老师进行自由对话。大家在四位老师的讲解和分析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对于其多元思维的养成及通识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小组任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