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博古通今·讲座篇】“行高人非”还是“见贤思齐”——论成长型思维学术讲座纪实 时间:2023年10月23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晓玲   编辑:jingying   点击:

“行高于人,非之?仰之?”的思考和辩论,古已有之。魏晋时期文学家李康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古语生动地描绘了在能力与成绩高于他人时可能会招致诽谤的现象。然而,孔子有云,“见贤思齐焉”。更优秀者的存在能够鞭策众人通过向其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那么这截然不同的反应缘何而来?10月19日晚,远景学院杨晓玲副教授在学术讲座中帮同学们解开了谜题。

杨老师选取《心理学报》最新发表的论文中关于成长型思维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辩证地探讨了上行比较产生的提升自我和贬损他人效应,以及驱动不同路径效应生效的边界条件和传导机制。首先,杨老师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由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源案例开始讲座,指出个体接收到外部信息后,往往会针对外部信息产生权衡利弊这一理性认知过程,并据此判断如何采取行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忽视的心理压力是有利于自身能力提升的良性挑战?还是阻碍自己发展和成功的潜在威胁?在此过程中,个体的目标导向特质是影响其如何评估的关键准则。

【博古通今·讲座篇】“行高人非”还是“见贤思齐”——论成长型思维学术讲座纪实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接着,杨老师与同学们展开充分讨论和互动,以同学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为蓝本,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上行比较这一压力源引发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具体是何时发生以及如何生效喜欢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证明自我的个体通常认为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自己的绩效水平、人际关系等无法轻易得到提升,难以超越对方获得发展和成功,因此往往会把优秀的他人评估为威胁,担心自己因不如别人优秀而在职场激烈的资源与地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基于这一威胁性评估,高绩效证明目标导向的个体很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对待、孤立疏远和背后造谣等具有一定破坏性的社会行为。关注如何从比较中获取收益和得到进步的个体往往认为能力是可塑的,自身相对不足的技能、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学习进行弥补和提升,因此上行比较对他们而言极具借鉴价值,因此通常会把优秀的他人评估为挑战,视为榜样和标杆,将有利于汲取独特的经验和技能、学习更高效率的做事方法等最终通过借鉴和学习实现自身成长发展。

【博古通今·讲座篇】“行高人非”还是“见贤思齐”——论成长型思维学术讲座纪实
杨老师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最后,如何警惕“行高人非”的不良后果,发扬“见贤思齐”的优良作风,以充分发挥上行比较的积极作用?杨老师借用“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让同学们意识到善行比较存在于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妨关注如何提升自己以获取核心竞争力,并将比较对象的优势和成就作为我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参照,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的精神,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在不断向上攀登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迎接更为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