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秋天与悲伤的情绪密不可分,悲秋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印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秋天一到,许多人总会觉得“情绪低落”。悲秋,并不是文人颓废或无聊之作,而是我们都会存在的季节性情绪波动,同时也是一种触景生情的自然反映。尽管“悲秋综合征”非常普遍,但它可能导致的焦虑、抑郁倾向仍值得关注。
1984年,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罗曼·罗森塔尔命名了一种因季节性情绪波动而引发的抑郁倾向,它被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季节的变化,带来了环境、气温及生活规律的改变。在秋冬之交,大雁南归,万物凋零,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光照减少,褪黑素激素分泌发生变化,使人们的睡眠节律发生变化,这些改变都可能导致抑郁倾向。
喜秋
除了“悲秋之诗”以外,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不少“喜秋之辞” 。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还有秋季狂热爱好者郁达夫表示:“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由以上可见,“悲秋”可以被顺利转换为“喜秋”。那么如何转换呢?在《幸福课》“情绪与品味”课堂上,杨晓玲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自然,在色彩斑斓的秋天体会“秋日胜春朝”的畅快,感悟秋思。
秋日掠影
积极心理学认为,记忆重建可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味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拍照便是最常见的记忆重建方法。个体在发现美与记录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延长了快乐感和满足感,因而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同学们走进大自然,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秋日之美”,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有效地延展了自己的愉悦感受。
秋日掠影
秋日留香
“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同学们在校园里收集自己喜欢的漂亮花草,小心压在书籍中,压紧压实,静待一周左右的时间,等待这些花草变成薄如蝉翼的美丽标本。接着,把这些标本轻轻放入书签压膜中,摆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一个精美的花草标本书签就做好了。同学们收集树叶的过程就是发现秋日之美、感受秋日之美的过程,在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放眼望去,仿佛打翻了的调色盘,心旷神怡。而制作花草标本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耐心与细心的过程,同学们感受着自己的积极心态。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秋日寄语,又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注入了新的期待,因此,秋日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同学们制作书签
当同学们再次从自然回到课堂上,彼此分享、交流、欣赏着秋日掠影,鼻尖飘过淡淡的秋日植物香气,在方寸之间,闻香松弛自己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品味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抽出一部分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克服“悲秋”。《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正确心态,摆脱“悲秋”,打起精神,才能让秋天过得充实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