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国际盲人节: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慧敏 编辑:jingying 点击:

1015日,是国际盲人节,西方也称为“白手杖节”(White Cane Safety Day)。假如失去光明,人生会是怎样的体验?本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上,王慧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品读了毕飞宇的小说《推拿》,特别邀请外语教研室刘海老师与大家一起进行了文本阅读和话题讨论。

双师课堂

世界之所以斑斓美好,很大程度是因为视觉带给人的直观感知。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视觉,这个世界会有什么不同?课程开始,王老师让大家推选两位同学来进行感知实验,两位同学蒙上眼睛,分别由助手牵引,从校门经由花园,再进入教室,回到座位。课堂内,不同小组的同学分别用语言描述一位特定人物,由实验人员通过听觉来进行判断。体验结束之后,两位同学摘下眼罩,分别描述了这短短五分钟内的感受。李亚凝说,失去视觉的感觉让人恐慌,原本以为足够熟悉的环境也变得陌生起来。黄嘉仕说,失去视觉就会下意识地依赖其他感官,会依赖别人,感觉很不自在。

视觉障碍体验

初步了解了盲人世界的感受,王老师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黑暗世界中的尊严与情感。毕飞宇的代表作《推拿》写了一个“黑暗世界”里的生活故事,小说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盲人,那些故事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陌生又熟悉。盲人们主要活动的场所是推拿中心,他们的生活碎片都是真实而生动的,他们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情感与追求,与常人唯一的不同也许就是生活方式的区别。他们敏感、脆弱,他们以自身的勤奋劳动,营造着自己的尊严。

王老师引导共情人物内心

为了便于同学们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王老师选取了小说文本中的三个片段让大家阅读,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文字的触动让大家深有感悟,在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表了自己对小说人物的思考。

接着,王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如果王大夫不是以自残的方式逼退要债人,而是还了钱,会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思考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情理上没有人会怨恨王大夫,但这样写会缺少小说情节的冲击力,也会让人物缺少人性的复杂。这正是优秀的小说家技艺高超之处,王老师指出。只有在真实地理解了人性,感受到盲人世界的特别之处,才能让作品看起来更真实、细腻,又打动人心。

刘老师与学生分享

盲人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全国目前有大约1700万盲人,但我们很少去关注到他们。刘老师在分享中为大家介绍了“国际盲人节”的由来,以及西方国家对于残障人士的态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对盲人的称呼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于这个群体的关爱和维护。英语中与视觉相关的词汇会以同一个词缀出现,大家在语言学习中也可以发现这些微妙的细节。

打开全球视野

龙应台曾说,文学可能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小说《推拿》让无数读者了解了盲人的世界,也看到“健全人”世界里的缺失。如果可以,我们能够为盲人做些什么?除了在马路上搀扶,生活中的盲人影院、手机里的有声读物,接纳导盲犬、合理规划盲道……这些或许才是盲人所期待的“真正的平等”。

在博雅教育的育人理念中,培养全球视野、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全面多维的思考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王老师的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凭借阅读拓宽视野、理解人文内涵与公益的意义,也要培养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将课堂所学注入自己的成长中。

部分阅读感受分享:

小说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都红。她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女性,她不希望人们对她的生理缺陷报以同情,她渴望同等的对待,靠自己的努力生存。我为之最敬佩的是,她最后可以拒绝钢琴课,拒绝所有演出,她在努力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崔晨

小马去南京见过“从德国回来的”医生之后,绝望自杀的情节使我印象最深刻。同样都是盲人,小马是后天的,后天的盲人在涅槃之后,直接达到了沧桑。他决绝地拿起碎片往脖子上捅的时候,那是他最绝望的时候。经历了失望、希望的反复折磨,这个时候的他沉默而肃穆,让人忍不住心疼。

——李亚凝

相比较于盲人,正常人可能很多时候才是真的“盲”。我们用眼睛看世界,而盲人用心去看。公益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唤起大家的同情或怜悯,盲人需要的可能是你能邀请他看一次电影,而不是搀扶他过马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才是令人欣慰的。

——隋成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