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时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保护好非遗文化,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近日,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展,沿黄九省(区)的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于此,交流互鉴。远景学院导师吴晛莉、杨晓玲、刘铭丽、李玮莉、许永红等组成导师团队,携导师组学生共赴黄河非遗大展,走进非遗的世界,探寻文化的魅力。
吴晛莉:非遗是被忽视的浪漫
要写非遗,就不能只写非遗,要写黄河的风,带起衣袂飘飘;要写累累乌金,炉火不熄;要写巍峨太行,茫茫吕梁,挺起民族的脊梁;要写关羽的忠义,霍去病的骁勇,写王维的文采,狄仁杰的孤忠,写剪纸,写织布,写陈醋,写汾酒。中华文明五千年,生于斯,长于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黄河沿岸数不尽的历史瑰宝,生生不息,传承至今。但,非遗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所以我们要带学生不断地深入探寻非遗,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应该看到,都应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地匠人匠心。也该看到非遗传承的困难与困境。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喝彩,应该付诸行动!
刘铭丽:了不起地中国非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这样描写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绵绵不绝。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弘扬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支撑。
借着2023山西太原黄河非遗大展的盛大开幕,我们与学生一同前往,通过感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期传承和保护。
大展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沿黄九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展厅分为黄河农耕文明、黄河面食文化两大板块。在黄河农耕文明展会板块,我们与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那段美妙的时光、清晰的感悟流传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黄河面食文化板块,我们与学生品味食物与舌尖碰撞瞬间的香满自溢,惊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一切的一切无不让我们明白,非遗匠人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线,将蕴含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传承非遗,保护文化,作为远景人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也将一直在行动!
李玮莉:择一事,终一生
阳光明媚的午后,带领导师团队的学生们一起参观了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的黄河非遗大展。展览以其新颖的展陈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驻足观赏。通过跟随非遗展馆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和黄河面食文化展区,近距离感受了黄河沿岸独特而迷人的乡土风情。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深深感受到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魅力。他们在展览中目睹了剪纸、面塑、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不禁为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感到自豪。贾晓雪同学说道:“这些非遗技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下去。”
黄河面食文化展区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品尝了黄河沿岸地区的特色面食,领略到了黄河文化与美食的完美结合。邓蓉蓉同学感慨地说:“黄河面食不仅仅是美味,更是黄河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让我更加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
此次参观让同学们全方位了解了农耕文化下黄河非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许永红:匠心筑非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此次非遗展,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包括陶瓷、刺绣、剪纸、木雕、泥塑等手工艺的魅力,了解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非遗美食传承人现场制作美食,同学们现场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一些同学还动手学习非遗面食制作技艺,体会到了非遗美食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风味。同时观赏絳州鼓乐,近距离了解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山东鲁锦等沿黄9省各具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领略了黄河沿岸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此次观展,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对黄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实践,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非遗文化,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杨晓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黄河非遗文化大展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沿黄九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展厅分黄河农耕文明、黄河面食文化两大板块,汇聚沿黄九省(区)关于农耕文化的经典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沉浸式场景和市集方式呈现非遗作品。通过此次观展,我和学生纵览了黄河沿岸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特别是看到手艺人和传承人现场展示的纺布、刺绣、剪纸等艺术形式,不禁感叹起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