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轻抚零零阁,水木清华微风暖。天高云淡,树影斑驳,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十一月初,有幸参加了40学时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与书院制建设研修项目,迎面吹着清华的风,填满年少时的清华梦。距项目学习结束已一周有余,回归工作的这些天,我时常回忆学习时,各位老师的言语和风采,耳边常常回响起每位老师都会提到的那句话: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这句话,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准则,在研修的这些天,我们也切实地感受到了何为“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这些天,我也不断自问,作为一名通识课程的践行者,我是否能给无专业门槛的学生以振聋发聩的学理深度呢?
与研修项目旗帜合影
濡染名师课堂 问道通识教育
在本次研修的主要课程内容中,有幸聆听了11位清华教授关于通识课程及书院建设的讲座。涵盖了通识教育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中国哲学的思维训练、科学通识教学问题与对策、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经验、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等多个方面。课程融合了科学、社科、人文与艺术的多学科多角度多元视角,了解了新雅书院耕读、从游、会饮、有朋、惊鸿等各类书院活动的设计,还观摩了清华通识课程的授课现场。
在第一天的学习中,李岩松教授的课程就给了我非常大的冲击。李岩松教授主讲的题目是“通识教育中物理学初探”。课程学生来自丰富的专业背景,文理皆有,因此,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知行合一为目标的通识课程。李老师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讲到“红绿色盲是一种返祖现象”;从“如何测量时间”讲到“如何推断古董的年代”;从“自行车刹车应该捏前闸还是后闸”的生活小常识,讲到摩擦力、加速度等物理定律,再到外卖小哥如何可以安全的穿行在城市中;从现场给同学们展示手摸两万伏高压,讲到电离辐射、电磁波等物理知识,讲到大气中的电离辐射,讲到怎么避免生活中的电离辐射,从而讲到如何提高免疫力,抵抗电离辐射等等。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从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讲起,进而再到知识,从而再回归生活。他说:“学生最爱听的就是物理学中那些‘毁三观’的事情”。然而,李老师通过讲这些“毁三观”的事情,讲学生牢牢地吸引入他地课堂设计,从而对整个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后面地学习中,也就形成了自发式地学习和思考。
从李岩松老师身上,我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课,一门物理课,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到哲学、谈到生物、谈到化学、谈到历史, 作为这门课的授课老师,需要极深厚的积累与沉淀才能带给学生如此深厚的学理深度。李岩松老师的讲座,深深震撼了我,也给予了我莫大的激励,在教学的道路上,还需继续努力,大量阅读,深入学习,不断提升。
李睦老师谈“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的讲座是我们所有参加研修项目的同学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也是我们最受启发的课程之一。李老师说,艺术教育首先要讲究公平,并不是少数专业的艺术学科的学生才能接受艺术教育,而是全体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这并不是闲情逸致,而是成为完整的人必经的一步。教育和教师的责任不是教授个人的喜好给学生,而是发现、培养学生的个人喜好。李老师的这些话使我陷入了对通识教育的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讲给学生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内容,或者说,我们希望对他们未来人生有所帮助的内容,但是,我们却很少去站在兴趣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让学生在人生中,对某一个学科或者事务有更深的个人喜好。而对一个大学生的大学四年来说,兴趣或许比明白更重要。因为只有“有兴趣”,才能在人生漫长而日复一日的岁月中找到能让自己坚持一生、快乐一生的事情。李睦老师的讲座对我来说醍醐灌顶,让我对通识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水木微论坛中进行分享
感悟清华历史 浸润清华文化
研修第三天,我们去到了新雅书院的农场,沉浸式地感受了新雅特色的劳动耕读教育。早在媒体平台中就多次看到新雅书院耕读教育的相关报道。江西婺源、湖北恩施、陕西榆林、北京农场都有新雅学生耕读的故事与身影。十年而树木,百年方树人,为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自2019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参与到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实践课中。新雅书院的耕读教育在全国劳动教育领域也早已遥遥领先。十分有幸,这次研修可以沉浸式体验新雅书院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新雅农场,研修班的同学们一起体验了挖花生、挖红薯,吃上了张伟特副院长亲自煮的花生,在浓浓的煮花生香气之中,聆听了张伟特副院长关于新雅书院劳动教育的具体介绍。新雅耕读承载着调节身心、师生从游、集体建设以及大学记忆的功能,完成了学生亲近中国大地,切实了解社会,养成劳动观念,思考社会问题,以及提升书院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使命与意义。
沉浸式体验耕读教育后,研修班的同学们共同前往清华大学校史馆及科学博物馆进行参观。在校史馆中,老师们学习了清华大学发展历程、西南联大时期的学习精神、清华校训的由来、梅贻琦校长的教育理念等重要内容,被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深深感动。在科学博物馆中,老师们随着清华天文学老师的脚步参观了“哥白尼生平与成就”展,并参观了清华建校以来机械陈列馆,并深深为科学家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所震撼。
与梅赐琪院长合影
总结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清华学习的这些天,尤其是观摩清华通识课堂现场,感受清华师生互动,我深深感悟到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也深深被清华自由而自律的学术氛围所震撼。无论是清华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以行动说话,靠理想引领,那股实干的精神,需要的是毅力和坚韧。作为一名一线通识教育教师,我希望自己能够将清华所学所得,尤其是清华的文化与精神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希望能传承大师之精神与风貌,将通识课程真正做到能够点燃学生的课堂,向着“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不断努力、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