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学院
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恋爱的秘密:跨学科共读《伤逝》 时间:2024年03月22日     来源: 作者:王慧敏、杨晓玲 编辑:张璐 点击:


文学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也是见证“人”之为人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恋爱’。”在本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上,王慧敏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阅读了鲁迅的小说《伤逝》,并邀请到《幸福课》的杨晓玲老师与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探讨。

文学课堂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一部婚恋题材的作品,作为同时期作家共同面临的情感困境,小说也隐射了鲁迅的情感经历。在了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基本情节之后,王老师抛出了讨论话题: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是偶然还是必然?涓生是否是“渣男”?子君为什么走向了死亡?鲁迅的爱情表达有何深刻之处?小说对于当今时代的爱情观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使然,涓生虽然不负责任但也有特定时代下的无可奈何,子君类似于当下的“恋爱脑”,这样的关系注定会走向悲剧。

跨学科对谈

对此,杨老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她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伴侣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杨老师分析爱情三角理论

杨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大胆分享了自己对于理想爱情的看法。生活中的爱情很多并不具备完美的属性,但并不是无一例外地走向悲剧。结合作品中涓生与子君“相恋——同居——冷战——分手”的爱情四阶段,他们经历了从激情到亲密,直至角色失败,即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同时具备三个成分,始终没有承诺,加之最初的相互吸引不是建立在价值观相似性的人际吸引维度,又以性格及时代背景为底色,导致了悲剧结局。

王老师分析文学作品内涵

王老师从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剖析和总结。鲁迅作品的价值意义在于以笔为刀来剖析“时代病”。《伤逝》不仅仅是一曲爱情的挽歌,更重要的是激起人们对于五四启蒙的进一步思考,觉醒之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的作品能够穿越时代,常读常新。百年之后的今天,大量的爱情新名词出现在我们身边,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层出不穷,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心理现象呢?两位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当代爱情新名词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写照,也是人生的投射。来自心理学的解读让同学们更能够深入地进到人物内心,感受到其复杂性。双师授课的形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文学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更多元的视角去分析、审视问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养成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