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你卷吗?”——社会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学术讲座纪实 时间:2024年04月12日     来源: 作者:杨晓玲 编辑:张璐 点击:

我们身处竞争激烈的世界: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学业填满,职场人披星戴月地工作……人们或多或少感受到一种社会氛围——大家都在原地旋转式地以“量”取胜,而并未螺旋上升式地产生“质”的飞跃。“内卷”成为了描述这种现象的网络热词,但舆论似乎仍未对该概念的内涵形成共识:有些人认为内卷就是“996”、“007”的工作方式,有些人认为“内卷”是无意义的努力行为。那么,内卷究竟是什么?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包含了哪些内容?4月2日晚,远景学院杨晓玲副教授在学术讲座中帮同学们解开了谜题。

杨老师选取《心理学报》最新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内卷内涵及特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 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

首先,杨老师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由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源案例开始讲座,指出个体接收到外部信息后,往往会针对外部信息产生应激反应,并判断如何采取行动,有些人就会表现出内卷。内卷并不是一个新诞生的词语。美国人类学家Alexander Goldenweiser在1937年首次提出“内卷(involution)”,用以描述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内部因素不断复杂化,却无法产生实质性进化的现象。

1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接着,杨老师与同学们展开充分地讨论和互动,以同学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内卷及内耗现象为蓝本,和同学们一起从个体心理和宏观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内卷现象的内涵及特征。内卷源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当环境中可分配的资源有限时,身处其中的个体容易因争夺资源而产生竞争行为;当竞争行为增多,内卷就会成为一种群体规范,对群体内的成员加以压力,促使更多人加入“内卷文化”。尽管内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个体能力的速成、增加组织的短期效益,但无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引发人们的焦虑与压力情绪。由此可见,内卷包含竞争倾向、心理压力、社会规范和资源稀缺四个特征。

2 杨老师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最后,如何对待内卷呢?杨老师借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经典台词“我们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点明今日社会诸多焦虑之源。在飞速前进的社会中,全力奔跑似乎都不一定能让我们“停在原地”。“内卷”之名的背后,实则潜藏着诸多个体努力适应世界变化的奋勉。这横亘宏观社会及微观心理的作用机制,需要经由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合力方得转圜。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尝试拓宽视野,寻找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审视潜在规则,不盲从于无意义的消耗。组织领导者则可以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激励个体致力于团队创新,通过提升团队凝聚力,将零和博弈式的内部竞争引向同心协力的合作共赢。最终,在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共同运作下,将原地旋转式的“量”胜转化为螺旋上升的“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