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卷”一词席卷社会舆论场,尤其在大学校园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学子们深沉的共鸣与无尽的思索。为涤荡这一词汇所带来的阴霾与压抑,近日,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这一融贯中西智慧的讲堂上,程荣荣老师与杨晓玲副教授,携手开展了一场跨学科对话。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内卷”现象的根源与脉络,更从心理学的维度,以深邃的洞察揭示了其背后的心理动因与影响,让同学们在思维的激荡中,对“内卷”现象有了更为透彻而深入的理解。此次跨学科对话让同学们在领略经济学与心理学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浓厚兴趣,感受知识的力量与深度。
首先,程荣荣老师从孟子“鱼与熊掌”的故事,引出“机会成本”的内涵,回答了大学生如何在“考研”和“求职”之间做选择,农民如何在“种地”和“打工”之间做选择,工人如何在“加班”与“闲暇”之间做选择……通过援引前苏联经济学家恰亚诺夫的“农民自我剥削”案例,结合“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经济学概念,指出了个体只考虑边际收益最大化,不考虑边际成本而做出的选择,往往伴随着高度的竞争和压力,从而导致了“内卷”现象的产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如何做出最优选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程荣荣老师讲授
接着,杨晓玲老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内卷”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微观角度来看,个体在“内卷”的环境中会感到焦虑、不安和无力感;从宏观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杨老师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为同学们解读了“内卷”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内卷”的心理学策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机制。在杨老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洞见的背后,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和力量。
杨晓玲老师讲授
期间,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分享了在课外活动、参加比赛、各种学习、应对考试等方面的“内卷”现象,表达了既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被这种过度投入和竞争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同学关系紧张等感受。在经过两位老师的分析后,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内卷”,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两个学科的指导下找到“破卷”的办法。例如,通过全面发展提高个人效率来降低边际成本,或者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减少不必要的比较和竞争,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同学们分享讨论
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对“内卷”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两个学科中获得了“破卷”的办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