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远景学院杨丽佩老师和葛乔老师共同合作,带领音乐剧课程班和传播文化与社会课程班的同学,共同开展了主题为“摇滚乐与亚文化”的双师教学,两位老师从摇滚乐的发展、摇滚乐融入音乐剧创作、亚文化的特征、亚文化的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
杨老师和葛老师开场对谈
杨丽佩老师讲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国出现“垮掉派”,没有经历苦难的年轻人,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以一种“脱俗”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抗争,例如,个性的服装、厌弃学业等,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圈层,而摇滚乐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登上流行音乐的文化舞台,并主宰10年的流行乐坛。
杨老师讲授掠影
葛老师通过分析亚文化分类中的年龄亚文化解读了杨老师提到的“垮掉派”一词,翻译自“Beat generation”,也有学者认为是“Lost generation”,即战后“萎靡的”,“迷茫的”年轻一代。作为对比,葛老师提到时下很多话题中心的年轻人如“95后、00后”则是“Z generation”。同学们都表示知道并熟悉这一表达。摇滚乐的起源即亚文化的起源,社会学家认为追求豪放不羁,“奇装异服”,寻求刺激和新奇事物只是表象,反对世俗陈规,反对资本主义统治才是垮掉派包括反战青年等在内的精神内核。
葛老师讲授掠影
随后杨老师讲到开启先河的三位重要摇滚音乐人,比尔·哈利、“猫王”普莱斯利、鲍勃·迪伦,成为那个时期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而摇滚乐也成为了火遍美国,甚至西方流行乐的主流。音乐人的发型、标志动作、创作主题,都成为年轻一代反抗精神的标志。同时,杨老师结合电影《阿甘正传》讲到披头士、“猫王”与阿甘、以及“答案在风中飘”在电影中的传唱,“答案在风中飘”即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的成名曲,具有反战主张和对民权的颂扬。
葛老师也对“猫王”外号的由来,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歌词中的哲思意义进行补充。葛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音乐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和舞蹈风格,结合摇滚乐动感的节奏和韵律的舞蹈动作是同样作为典型亚文化的街头文化,街舞。地板舞,模仿吉他弹奏的动作,集体routine和男女配合等,直到今天依然是街舞中经典且流行的元素。同学们也分享了在参加我校摇滚音乐节和街舞大赛的感受,认同摇滚和街舞的互动氛围,十分喜欢能有许多机会感受先锋文化。
杨老师讲到摇滚乐在进入音乐剧创作时,具有的叛逆色彩并不为百老汇所接受,但是新事物随着时间和影响力的变化,最终进入到音乐剧的表演,完成精神的传达。其中有三个变化,对音乐剧传统的颠覆、对宗教传统的反叛、与百老汇传统的中和,对个性宣扬和自由的崇尚,成为那个时期摇滚音乐剧的重要创作主题。例如,音乐剧《油脂》,描述了高中生崇尚的“油头士”的生活方式,展示了摇滚乐与创作理念、手法艺术中和,包括剧中车库里的演唱和舞蹈表达,音乐剧从新的视角展现了摇滚精神。每一个时代出现的新音乐,都会反映新时代的价值和审美追求,每一个反映青年成长的故事,都折射出时代发展对青年的关注。
同学分享街舞大赛观摩感悟
最后葛老师总结道,如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等音乐人,他们之所以伟大并被后人纪念,不仅因为摇滚乐打破传统音乐市场垄断鲜明的艺术风格,还因为他们和摇滚乐一起为底层发声,为社会不公、种族歧视和爱与和平发声,蕴含了深刻地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在今年8月法国巴黎的奥运会上,街舞中的地板舞将成为奥运项目,走上世界舞台,这证明亚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有值得推广和践行的价值。同学们的课前互动时提到,父母和长辈听到摇滚可能的反应是“这是什么”的质疑,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大众再感受摇滚和其携带的精神内核时,能看到其中的爱与和平和多元的呼声。
杨老师和葛老师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本次双师课堂,从摇滚乐到摇滚音乐剧、从文化现象到文化传播,从过去、当下、未来,两位老师带给同学们跨学科的新视角,并告诉同学们如何现象背后看本质,并能在新的时代能引领潮流,拥有批判精神,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青年一辈,应该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创新实践,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新时代的引领者。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