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学院
最新动态
我院教学团队应邀分享文化类通识课程设计之道 时间:2024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 编辑:张璐 点击:


5月24日,“文脉传承·智汇创新”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创新路径与教学交流研讨会在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举行。我院教学副院长高洁携文化类通识课程教学团队一行五人受邀出席,并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报告。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深入探讨文化类通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以推动通识教育教学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来自南开大学、郑州商学院、重庆移通学院、泰山科技学院、晋中信息学院5所高校的10位文化类课程教师共同分享了各自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他们通过交流研讨,探讨了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思路,为推动文化类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会上,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天津高校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杨光明教授作了题为《用上一点心,上好一门课,赋能一批人》的主旨报告。杨教授全面探讨了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入解析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并聚焦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探讨未来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并从宏观到微观全面阐释了通识教育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随后我院教师代表依主题依次分享文化类通识课程设计之道。

晋鲁豫地域文化篇

“晋文化英语讲”课程主讲教师赵晨倩围绕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汇报。晋文化英语讲课程,作为一门双语通识选修课,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国际传播、从做中学与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该课程致力于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培育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传播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驱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在产出环节,则以英文文本为基石,对语言、内容和结构进行全面促成。评价环节重视产品的循环提升,即在初次产出后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进行再产出的优化过程。“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亲身参与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榫卯结构的搭建以及晋剧表演的体验。此外,课外研学活动更是这一理念的延伸,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山西深厚文化的宝贵机会,还实地锤炼了他们用英语准确传达山西文化内容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篇

我院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主讲教师高洁以《构建SMMART课程模型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教学创新与实践》为题介绍道该课程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世界公民的希冀以及学校培养信息产业国际化、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办学定位,大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锤炼跨文化交际技能,促进文明对话与文化融通。

 

课程秉持“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的基本理念,彻底颠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核的“旧三中心主义”,着力推行以学生、活动、经验/体验为核的“新三中心主义”;并以 SMMART 为模型建构课程,引入 ADDIE 模型夯实教学环节设计,形成从分析、设计、发展到实施与评价的完整闭环;以“一核五翼”为平台,通过 课内+课外,学院+书院,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各项要素交互递进, 输入输出有机结合,协同增效以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讨论与情景模拟,理实一体,动静结合,最大限度还原跨文化交际的通识本然,着力打造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中国文化课程的主讲教师王慧敏老师深入阐述了其教学理念和特色。她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博学、雅致、传承、传播为教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广泛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她特别注重小班化教学和双师双语的教学模式,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五大作用为纲,分设凝心、养性、乐赏、教化、传袭五大板块,实现了从平行到立体的内在逻辑体系构建。课程以“一体双翼四融合”为基本教学模式,开展文化研习、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多模态教学,学生借助学院、书院、国际交流学院、非遗中心等不同平台,在丰富的体验中提升其文化素养与文化知识英语表达力,从而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数理文化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课程主讲教师李文波针对化学类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立足于教学痛点,重新设定了包含知识、能力、价值在内的三维育人目标,从而确保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衔接。在教学设计中,以“跨学科思维”与“实践应用”为导向,将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环境科学、文化等多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进其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设计了开放性实验和实践任务,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高阶性,需要学生“够一够”才能完成。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教学策略上,运用BOPPPS模式,结合多种翻转课堂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小班授课、小班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室、实验室、书院、实践基地等多个物理空间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潜力,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真与美”课程主讲教师刘铭丽,就课程建设初期的构想及教学理念进行分享,旨在打破传统认知,引领学生深入领略数学的精髓与魅力。课程将东方数学的直觉智慧与西方数学的严谨逻辑相融合,探索数学思想的普世价值;同时,立足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揭示数学作为科学工具和哲学思考的双重身份;并强调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课程设立四大目标,首先,通过展现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改变固有观念;其次,系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再次,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数学修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耐心、毅力和严谨性,促进个人品质的提升。课程内容涵盖数学基础与思想、数学应用与美学两大板块。学生将在学习中逐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感受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并领悟数学中的美学元素。课程实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理论课堂和富有挑战性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与探索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助力他们成为既有数学素养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会后,与会专家对远景学院博雅育人模式和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印象深刻,尤其是通识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国际化特色,以及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东方与西方相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由衷赞扬,对远景学院高比重的通识学分设计、高比重的过程考核制度感到惊叹。

 

随着文脉传承·智汇创新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创新路径与教学交流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与会者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通识课程建设经验和思想碰撞,更在文化类通识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达成了新的共识。本次研讨会确立了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通识教育发展目标,为未来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院也将积极响应这一发展目标,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我们将继续秉承博雅育人理念,以七点要义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通识教育。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与同行们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类通识教育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