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法律与社会》课程迈入了其精彩的第三篇“社会小我与法律日常”,并迎来了令人期待的第十二讲——刑法与日常生活:“罪有应得”。在这一课中,宿佳佳老师以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为蓝本,特邀了王慧敏老师和杨晓玲老师,共同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融合文学、法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多师授课盛宴。
课程伊始,宿佳佳老师与王慧敏老师携手,从神秘的“X”符号出发,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犯罪、推理题材小说及电影所独具的魅力与看点。两位老师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推理世界。
紧接着,宿佳佳老师精心挑选了电影中的“母女杀死富樫”片段,以此为引子,深刻剖析了家庭暴力的社会现象。她详细解读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分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误区,并结合国内外反家暴的法律措施和典型案例,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分析最高法发布的2023年反家暴典型案例时,宿佳佳老师巧妙地结合了正当防卫的法律认定,以有奖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王慧敏老师则进一步补充,指出近年来家暴题材影片如《我经历过风暴》、《消失的她》等不断涌现,这既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映,也表明家庭暴力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杨晓玲老师则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创伤后遗症”、“斯德哥尔摩症”等心理创伤对受害人的深远影响,呼吁大家关注并理解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随后,宿佳佳老师又播放了“石神的献身”电影选段,王慧敏老师从小说角度出发,揭示了石神“献身”背后的复杂心理与精巧布局,而宿佳佳老师则明确指出,石神的“献身”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她带领学生们结合刑法中的相关条款,对石神的行为进行了逐一剖析,深入探讨了犯罪的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在分析过程中,宿佳佳老师与杨晓玲老师还就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理学方法判断犯罪者的心理活动、犯罪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环境影响更大以及心理学如何帮助预防或矫正犯罪行为等问题。这些深入的讨论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对法律与心理学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探讨证据问题时,宿佳佳老师巧妙地引入了“米兰达警告”这一国际法律原则,进一步拓宽了课程的国际视野。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被告人权益的重要性。
最后,三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争取成为一名既知法懂法又守法用法的当代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