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学院
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双师跨学科共话:当孔子遇到马克思——辩证观下的“三达德” 时间:2024年06月20日     来源: 作者:赵若男 编辑:张璐 点击:


双师共话“三达德”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论坛在远景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赵若男老师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高培月老师携手合作,共同探讨“三达德”与辩证观下的见义勇为。论坛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更加辩证的看待当下见义勇为中所蕴含的“三达德”的智慧与魅力。

论坛合影

传统视域下的“三达德”

论坛伊始,赵若男老师从在座师生颇为熟悉的教学楼标语引出论坛主题——“三达德”,即“智、仁、勇”的深刻内涵。她引经据典,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挖掘出与“三达德”相关的经典案例,如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仁义和赵云的勇猛,生动展示了这些品质在古人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中的重要地位。

赵若男老师导入“三达德”的历史来源

此外,赵老师让学生回顾《论语》课程中提到的“仁道”思想,并向学生系统介绍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与子路。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将二人视为“仁”与“勇”的典型代表,最终以“智”将其贯穿。至此,“三达德”的各中关系及其内涵已在学生心中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接着,赵老师进一步表示:时至今日,“三达德”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双重视域下的“三达德”

随后,高培月老师以“当孔子遇马克思”的新颖标题再次吸引在场学生的注意,从辩证观的角度对“见义勇为”进行了深入解读。她引用“英雄少年”赖宁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意义,另辟蹊径的讲解了“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用生动的事例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因子传达了辩证观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方法论。

高培月老师兼具深度与趣味的讲解

更为精彩的是,高老师联系《论语》中孔子与颜回、子路的对话再次让学生回到“三达德”的层面。最终,“仁、智、勇”在传统文化与辩证思想的双师解读中,让学生认识到:没有仁和智统摄下的勇容易沦为“愚勇”,而真正的勇敢应是兼顾仁与智的保护所爱,而不是挑战危险。

传统与哲学视角下解读“三达德”

“三达德”的现代演绎

在论坛的讨论环节,两位老师与学生们热烈互动,学生们纷纷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的学生认为,“智”不仅体现在学识上,更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智慧和策略上;有的学生则认为,“仁”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修炼和升华。

两位老师跨学科探讨案例

其中,在分析面对突发危险时,如何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如何在矛盾对立面中寻找统一和转化的可能性时,同学们互相分享近期的好人好事,谈到见义勇为的新闻,有学生表示:这些人在危难时刻以一颗仁者之心救人于水火,是真正的勇士;同时也有学生在感动的同时为因救人而牺牲的英雄表示遗憾通过讨论,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辩证观下“三达德”在当今社会下的深远价值与独特魅力。

学生们分享好人好事

论坛最后,两位老师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收获和启示。她们表示,本次跨学科的双师论坛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三达德”与辩证观的理解和应用,更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辨能力。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践行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思辨能力的时代新人。两位老师也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这种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更多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