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学院
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我院教师参加中华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高级研修班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来源: 作者: 编辑:张璐 点击:


6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翻译研究院指导,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山西省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中国翻译》杂志社学术支持的“2024中华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高级研修班”在山西举办,我院教师赵晨倩参加了此次研修培训。

 

赵晨倩老师参加研修培训

618日上午9:00,开班仪式在山西壁画艺术酒店的会议室举行。山西省翻译协会秘书长吴红星主持开班式。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韩泰凡、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朱忠树、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刘强出席开班式并致辞。

本次研修班配备顶尖师资团队,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主题讲座、专题座谈、文化感知、互动研讨、访谈对话等多个环节,邀请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麻争旗,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赵彦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创新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杨越明,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思洁,中国礼宾礼仪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政府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专家黄彩子为学员授课。

 

黄友义以“中华文化翻译与外宣、外事工作”为题授课

 

王东风以“中外文学翻译的难点与对策”为题授课

 

麻争旗以“中华文化翻译实践案例”为题授课

 

赵彦春以“走进国际的唐诗之路”为题授课

 

杨越明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与能力提升” 为题授课

 

张思洁以“对外译介文化资源甄选略疏” 为题授课

 

黄彩子以“国际礼仪与形象塑造” 为题授课

研修期间,为满足研修多样化需求,进一步丰富整体效果,举办了“山西特色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以《首席体验官》系列微视频为例”“傅雷青年翻译人才发展计划项目优秀成果案例——以讲好中国故事法语原创短视频为例”两场专题访谈活动,邀请原山西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山西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蔡小明,太原理工大学英籍教师Rees Tyrrell,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尹明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法语部新媒体制片人刘丽园,中国传媒大学法语区域文化优秀硕士生胡彬雅为访谈嘉宾。

 

专题访谈

研修班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中外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历史背景,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外译的技巧和策略。大量的实践案例让我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外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外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责任感的使命,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此次研修班正是我们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培训心得:

《晋文化英语讲》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英语阐述山西文化。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山西文化背景知识的全面覆盖。经过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我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更新:交际方式的重要性超越了语言能力和文化内容本身。

首先,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必须考虑他者文化,即受众的偏好和接受度。例如,在向外国游客解释不同石刻字体的特点和诗句蕴含的抽象意义时,对于非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游客来说,这些内容可能过于深奥和复杂,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样,在视频传播中,视频内容、画面布局、节奏快慢等都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视频的偏好。

其次,我们必须确保传播内容的客观性,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性形容词和副词,也要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和概括的词汇。西方思维倾向于具象化,因此我们应尽量减少抽象词汇的使用,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最后,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对比技巧。鉴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及中国的朝代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仅仅提及朝代可能令外国友人感到困惑。如果我们在提及朝代时加入具体的时间线,并与对方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那么传播效果将会大大增强。

——赵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