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课程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自然社科教研室在上周与本周连续两周内,围绕两门数学通识课——《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真与美》与《数学文化赏析》,展开了深入的课程国际化建设研讨。此次教学研讨不仅显示了加深了远景学院数学通识教育的国际化视野进度,更体现了学院对数学学科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
真与美的哲学追寻
刘铭丽老师的《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真与美》课程,其灵感源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思想,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关于“真与美是很相近的品质”的论述。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颁奖典礼上,那句“真与美之间的距离,数学最短”的箴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该课程名称的深刻内涵。
刘老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课程资源等多个维度,全面介绍了该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情况。课程内容方面,她深入探讨了数学概念的历史背景、数学定理与方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数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旨在通过历史的脉络,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博大精深。教学方法上,她倡导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探索数学的奥秘;同时,她引入跨文化比较,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审视数学,拓宽国际视野;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与思维的双重锻炼。
在教学评价方面,刘老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课程资源方面,她紧跟国际数学前沿动态,整合国际数学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与实践机会。
文化与思政的交融
武姝廷老师的《数学文化赏析》课程,同样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她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入手,详细介绍了国际数学史、数学家及国际数学竞赛等方面的内容。在数学史部分,武老师特别指出,一些知名的国际数学定理,实际上中国数学家提出的时间更早,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也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国际化改革方面,武老师同样不遗余力。她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数学教学资源,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数学竞赛,通过实战演练,提升数学素养与国际竞争力。
课程未来发展探索
教研沙龙上,教研室老师们对这两门数学通识课的国际化程度给予了好评。老师们认为,这两门课程不仅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上做到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晓玲副教授指出,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的引进与整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她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国际数学交流活动的比重,如组织线上国际数学论坛、邀请国际数学专家进行讲座等,以丰富学生的国际交流经验。
宿佳佳副教授则强调了课程思政在国际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她认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国际化建设中,应深入挖掘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她建议,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中国数学家的故事与贡献,以及中国数学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研沙龙最后,教研室老师们共同为即将到来的十一月“数学文化巡礼”活动进行了筹备。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如数学讲座、数学展览、数学竞赛等,进一步推广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数学素养。老师们就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工合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研室主任吴晛莉老师对刘铭丽与武姝廷两位老师的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两位老师不仅在教学上扎实认真、勇于创新,更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教研室树立了榜样。她表示,教研室将继续支持并鼓励老师们开展国际化教学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传帮带持续进行
杨晓玲副教授于2024年9月25日至27日参加了全省大中专学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论文写作实务专题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科研项目申报及科研论文写作进行了深入讲解和实务操作。为期三天的培训,让杨晓玲副教授不仅从科研项目选题的角度,还是从科研论文写作的层面,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表示,将把此次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同时也愿意与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分享所学,共同提升教研室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