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论语》的学术盛宴在上海圆满落幕。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和《国际汉学》联合主办的全球《论语》诠译文化史研讨会,于11月1日至4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我校教师葛乔和赵若男前往交流学习,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探讨《论语》诠译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次研讨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参加,也展示了高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在11月1日上午第2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式上,92位汉学家共聚一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作欢迎致辞。他表示,在全球化、数字化趋势下,国际人才交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理念的深刻实践,本次大会深化中外高校合作,有利于培育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的新型人才。段教授的致辞不仅为研讨会定下了基调,也激发了与会者的学术热情和参与热情。
下午分会场的研讨会更是精彩纷呈,亮点不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易中天教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他以“有教无类”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例,证明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对于《论语》也是会产生误读或不得其解的。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和讨论。
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Christoph Harbsmeier(何莫邪)教授致力于《论语》研究的全球化,向与会者介绍了多语种数据平台——汉学文典,并表示本次研讨会的重点在于诠译“原汁原味”的孔子,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资源和研究视角。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陶友兰教授对于何莫邪的分享深表赞同,她呼吁在场嘉宾共同为建立一个全球《论语》翻译史数据库建言献策,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她表示,这样的数据库将有助于整合各类多语种翻译资源,推动《论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并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华文化的智慧。
此外,巴黎西岱大学中文系主任Beatrice L’Haridon(罗逸东)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Lackner(朗宓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论语》进行了诠译和解读。罗教授选取《论语》场景中的人物为切入点,改变一贯对概念和风格的单一角度,介绍法文译本在处理人物评论方面的演变情况;朗教授借用音乐术语“复调”来翻译《论语》,他指出:翻译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字与字的转换,而是通过不断地接近原文的概念或意思来表达其精髓。这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多位国内外学者纷纷在研讨会上分享关于《论语》诠译的最新研究,激发了与会人员多元文化和语境下的思想碰撞。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论语》的语言学研究、文化接受史以及东西方现代和古代思想史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研讨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论语》诠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校教师葛乔和赵若男会后与国内外学者就会上的分享作深入交流,何教授亲自示范汉学文典数据库的最新成果。葛乔老师就传播与文化的视角与俄罗斯汉学家Taras lvchenko(易福成)展开探讨,为课程《传播文化与社会》积累宝贵素材。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高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此次研讨会也加强了高校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与合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校和学者加入到这样的学术盛宴中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