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化学与心理学的思维“碰撞” 时间:2024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李文波 编辑:张璐 点击: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应用的科学,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化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院通识选修课《化学与人类生活》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了跨学科双师授课,旨在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与人类生活》课堂上,李文波老师与心理学专业杨晓玲老师携手,就“如何看待化妆品所谓的纯天然”这一主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两位老师融合了化学与心理学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并采用不同的教学风格,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课堂伊始,李文波老师便“带领”同学们踏入化妆品的奇妙世界。李文波老师从化妆品的定义与分类讲起,逐步深入到其成分构成的奥秘。基质原料,如油质类、粉质类、胶质类、溶剂类,奠定了化妆品的基础;辅助原料,包括表面活性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化剂、香精香料、色素色料等,为化妆品的稳定与安全保驾护航;而功能性原料,如美白剂、防晒剂,则直击肌肤需求,带来显著效果。虽然“纯天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和环保的需求,但这一概念本身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误导性。实际上,完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纯天然”化妆品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是植物提取物等天然成分,在提取和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化学变化。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化妆品时,应更加关注产品的成分表和生产工艺,而不是盲目追求“纯天然”的标签。所谓“纯天然”化妆品,实则难以企及。即便源自自然之物,亦需化学加工,方能成就其效用与形态。

 

紧接着,杨晓玲老师从消费者心理层面解读了对“纯天然”化妆品的执着追求。消费者心中的“纯天然”情结,实则源于多重心理需求的交织,如稀缺感驱动下的独特之选、社会认同需求下的群体共鸣、从众与权威效应下的安心之选、攀比心理作用下的高端追求、锚定效应下的先入为主、生态意识下的绿色生活以及预防动机下的健康为先。这些心理动因被市场宣传巧妙利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消费热点,推动了“纯天然”化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

 

此次跨学科授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碰撞,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李文波老师与杨晓玲老师共同强调,所谓“纯天然”化妆品,实则难以界定,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化妆品广告宣传,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更重要的是,此次双师授课,不仅让同学们对化妆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提升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消费选择,用理性的思维,点亮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