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物理与哲学交响:中西宇宙观的碰撞与交融 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来源: 作者:许永红 昝玲 编辑:张璐 点击:


从古埃及人对索普代特星的观测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想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终交织着理性与哲思。在“物理与人类生活”的课堂上,许永红老师与昝玲老师以“物理+哲学”双师课堂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在科学萌芽的脉络中探寻中西文明对宇宙本质的不同诠释。  

课堂伊始,许老师以古埃及索普代特星与尼罗河泛滥的关联为例,讲述古人如何通过观测天象总结自然规律。“当索普代特偕日出时,尼罗河的洪水如期而至,古埃及人由此制定历法、规划农耕,”她指出,“但真正推动科学诞生的,是古希腊人从‘记录现象’转向‘追问原因’的思维跃迁。”紧接着,她将视角转向东方:“关于地球的形状,我国古代主要以‘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为认知基础,汉代张衡的‘浑天说’更是提出‘地如卵黄’,将大地比作悬浮于天球中的蛋黄。”  

昝老师随即从哲学视角切入,对比中西宇宙观的异同。“古希腊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试图以单一物质解释世界本原;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则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构建了动态平衡的宇宙模型。”她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理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泰勒斯追求本质的纯粹性,中国先民则更注重系统的和谐性——前者催生了西方‘分解式’的科学思维,后者则为东方‘整体观’的哲学传统奠定了基础。”

针对古希腊理性思维的起源,昝老师进一步分析:“当古埃及人将天象归于神灵意志时,泰勒斯首次用‘水’这一客观物质解释万物,标志着人类从感性认知转向理性探索。”许老师补充道:“泰勒斯的突破不仅在于答案本身,更在于他摒弃了神话叙事,用观察与逻辑建构理论——这种‘求真’精神,正是科学诞生的火种。”  

课程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天圆地方是否阻碍中国科学发展”展开辩论。有同学认为,“天圆地方”虽不符合现代科学,但其秩序观曾指导历法与建筑;另有同学指出,五行学说将自然规律与伦理道德相联,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昝老师总结:“文明无优劣之分,正如泰勒斯与五行学说,都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真理的勇敢逼近。”  

 

课程尾声,许老师以哥白尼“日心说”颠覆“地心说”为例,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敢于突破框架的勇气”。她说道,“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一文明的独舞,而是全人类智慧的共鸣。”  

思想的碰撞并未随着铃声消散,许多学生感慨,这场中西宇宙观的对话不仅让自己感受到中华传统智慧的深邃,更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同文明的智慧如同繁星,共同照亮了人类认知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