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已成为人们当下热议的话题,一方面,我们为科技实力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不少质疑和担心,诸如,ai是不是比我们更完美?未来ai会不会取代人类,甚至控制人类?
我们该如何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生命的价值,正是本次学术沙龙的核心关切。本次活动由远景学院昝玲老师发起,携手王慧敏老师、葛乔老师、杨丽佩老师,特别邀请通识教学部任晋茹老师及导师班学生,与远景学院的同学们共同进行一场人心与机“心”的哲思探索。
合影留念
活动主持人昝玲老师以三个问题统筹全过程,步步深入,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启发批判性思维,在问题研讨与交流互动中,激活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场哲思之旅吧。
第一问:是否如莱布尼茨所设想的那样,一切都可以通过符号来“表示”,进行计算?这个能计算的机器是不是有了“心”?而且此机“心”胜过人心?
对于这个问题,昝玲老师以DeepSeek创作诗歌为例,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一首DeepSeek在使用者的指令下创作出的一首诗《根与花》;随后,昝玲老师提问,这首诗是否表达出某种情感?对此,大家表示认同。这是否意味着DeepSeek本身是有感情的?甚至可以说有一位DeepSeek诗人?在这里,大家陷入了疑惑。对此,昝玲老师引入两个命题推理,帮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第一个命题表示,有诗人,故有诗。第二个命题表示,有诗,故有诗人。很显然,第一个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第二个命题成立,有诗,不一定有诗人,也不能因此得出DeepSeek是诗人。诗作为思之活动的成果,直接指明的是思之主体,能进行思维活动的人,包括创作者和读者,是人赋予了这些字符以诗意,字符本身,以及经由DeepSeek大语言模型数据处理后呈现出的“诗”并没有任何意义、赋意活动,更没有一位DeepSeek诗人。诗意所表达的情感、价值态度,创作活动以及体验是无法像莱布尼茨所设想的那样用符号语言来表达和计算。言尚不能尽其意,何况是符号。
答案就此揭晓,不是机有心,而始终是人有心!
那么,人心何为?机“心”又何为?
第二问:休谟问题
如何从关于存在的知识(对外部世界的事实判断)中推出应当的价值(价值判断)?
对于这个问题,DeepSeek能不能回答呢?
昝玲老师向大家展示了DeepSeek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在场的同学们敏锐地发现DeepSeek事实上并没有回答,它只是整理和罗列出以往哲学家的观点,并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没有一个基于思考得出的回答。ai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关于存在的知识,但前提是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并不能给出道德价值的判断,唯有人才能够充分体验、论证和思考道德的来源和根据,并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指明方向,这充分显现出人作为道德自觉的主体的地位和价值。

对话交流
第三问:特修斯之船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在当下的语境中,这个问题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如果我的意识通过“上传”技术,在云端逐渐地生成一个新的“我”,那么这个“我”是我吗?同学们表示,正如新船不是旧船,“我”也不是我,而只是我的一个数字分身,不能够完全表达我,更不用说替代我。昝玲老师在此提出质疑,如果说这个“我”是大家的原本意识的完美复制品,而且“我”不会受到情绪影响,不会感到疲惫,这不就意味着“我”不仅仅是原本来的我,还是升级版、更优越的我吗?同学们指出,“我”是无法完整、准确地代替我,第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同,“我”是旧意识的产物,不能表明当下,更不涵摄未来,而我的时间是三个维度交织着的,在当下统摄着过去和未来,并且始终朝向着未来,也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第二个原因是身体,“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感知、体验等一系列身体活动,没有与物理世界的接触,也就无法对这个世界有一种理解和把握,更不用说情感和价值判断。所以,我始终是我,无论“我”有多么的“完美”。
最后,让我们一起想象,如果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分身“我”,“我”将会是什么样的?
【特别活动】:创造你自己的“数字分身”
要求1:请利用ai技术生成、制作自己的“数字分身”图像,宽1500像素(高度根据固定比例自动生成),图片大小低于200kb上传官网后模糊;
要求2:文字进行简要说明。
时间:截止至3月25日周二中午12点
作品发送至邮箱:2487748113@qq.com (标明姓名、班级)
优秀作品将在学院微信公众号特别展出哦!
思考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