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双语·课堂篇】经济学与文化视角下的消费观碰撞 时间:2025年03月24日     来源: 作者:程荣荣 编辑:张璐 点击:


为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引导同学们从多学科视角看待消费现象,《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近日开展了“双师授课”活动。程荣荣老师樊亚菲老师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了消费行为的多重维度,为同学们带来了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与启发。

经济学视角:理性消费理论与实践

程荣荣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凯恩斯、杜森贝里等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分享了绝对收入、相对收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她强调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并指出消费不仅与个人收入水平相关,也受到认知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引导同学们思考消费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通过“量入为出”、“多样消费”、“避免成瘾消费”等原则,帮助同学们理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优的消费选择。

程老师特别指出,尽管微观层面的消费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宏观层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依然显著。她通过数据展示了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带同学们感受消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以刚刚开幕的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ppliance&electronics World ExpoAWE)为例,见证AI在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探讨国家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视角:消费背后的社会与文化逻辑

樊亚菲老师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她指出,消费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使用功能上,更与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密切相关。樊老师以玫瑰花、钻石等经典案例为例,揭示了消费行为如何与爱情、身份、阶级等文化符号紧密相连。

樊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消费社会中的“炫耀性消费”现象,指出消费行为往往成为社会阶级区隔的工具。她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了不同时代对消费的态度,揭示了消费文化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她还批判了消费社会对幸福感的物化,鼓励同学们反思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倡导更加理性与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跨学科碰撞:多维度理解消费行为

此次双师授课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了消费行为的理性逻辑,还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消费背后的文化意义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魅力,也启发同学们从不同学科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