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通识课堂】英语课堂探极简,创新活动启智慧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 作者:平静 编辑:张璐 点击:


在远景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平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场以"Less is More"为主题的荒岛求生教学创新活动。结合大学英语46单元主题Less is more,这场沉浸式课堂将语言训练与生存智慧相结合,通过物品取舍的博弈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设计遵循"个体思考-群体协作-集体升华"的三重逻辑,形成立体化学习体验。在独立思考环节,学生从30种生存工具中精选5项并绘制关联思维导图,老师即时标注的优秀表达如"portable water filter ensures safe drinking",直观反映学生的语言产出质量。进入小组博弈阶段,学生需用英语记录淘汰辩论过程,针对"选择渔网还是炊具"的争议,各组结合优先级量表进行深入论证,展现出较为清晰的逻辑框架。这种基于真实语境的语言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辩论能力。

 

当高频物品统计揭示出"多功能工具刀、急救箱渔网"等核心装备时,教师引入《国家地理》专家访谈片段,真实案例中"专家优先选用信号镜而非炊具"的决策,引发学生对工具功能性与生存效率的思考。在"斧子与锯子选择争议"的讨论中,学生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用"Axes meet immediate shelter needs while saws require long-term planning"等复合句式,展现出对资源分配优先级的进一步理解。这种从语言输出到思维训练的进阶,体现了活动设计的深一层价值。

活动尾声的跨文化对比环节颇具特色:平老师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决策案例,学使生意识到"极简原则需平衡实用性与可持续性"。在创意输出环节,《My Minimalist Dorm Room》短文中"A multi-tool replaces ten single items, proving less is more"等表达,印证了学生对理念的实践转化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全球通用的生存决策场景,将英语思维训练与跨文化认知有机结合,既发挥了学院小班教学的互动优势——每组5-6人的围坐布局便于深度对话,又体现了教育的定制化特色——从工具选择到需求层次分析,每个环节都精准对应语言应用与思维发展的双重目标。这种创新实践表明,当语言学习融入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时,教育便能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