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妇女署强调:“性别平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当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性别平等的意识,并行动起来,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尊重、和谐的社会。
葛乔老师邀请杨丽佩老师和樊亚非老师“多师”授课
课程《传播文化与社会》以“性别暴力与传播暴力”为主题,从传播学、文学和艺术学三个视角出发构建交叉学科框架,通过“多师协同授课+沉浸式案例分析+跨学科研讨”的互动教学模式,探索通识教育中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助力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葛乔老师邀请艺术学老师杨丽佩和文学老师樊亚菲,共同探索跨学科合作教学。
课程以圆桌座谈的形式展开师生研讨
在理论层面,课程以“符号暴力”、文本表达和“暴力美学”等为研讨基础,搭建跨学科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邀请同学们参与思辨讨论。葛老师列举了传播学视角下广告宣传中的女性形象、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中框架式的文本和影视剧中的镜头语言等案例,剖析符号暴力和媒介框架如何隐化性别暴力,标签化女性。通过调查2018-2024年间328则广告样本发现,76%的女性形象呈现"去主体化"特征,具体表现为身体物化(化妆品广告占比41%),角色固化(家庭场景出现频率达68%)和话语消声。研究揭示媒介通过框架化叙事构建的"温柔暴力"体系,形成对女性认知的结构性压迫。

樊老师讲述文学作品
文学模块中,樊老师认为性别暴力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这些根源深深植根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之中。在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观念被普遍接受和强化,这种观念不仅塑造了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导致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樊老师通过讲述萧红《生死场》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片段,揭示性别暴力与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

杨老师解读影视作品和艺术项目
在艺术学视角下,杨老师引入"暴力美学"理论,解析弗里达·卡罗1932年的画作《破碎的脊柱》(《The Broken Column》)。作品中钢钉和女性残破的肢体形成视觉暴力符号,建构出女性社会化创伤的美学范式。杨老师介绍在作品中佛里达用钉子和裂开的身体象征女性因身体伤害和婚姻(丈夫的背叛)承受的双重痛苦。画中裸露的女性躯干与泪水直指性别化的身体如何被社会暴力(婚姻压迫、医疗创伤)摧毁。
总结与思考
此外,老师们同样分享了媒介对抗性别暴力的积极案例。葛老师提到多芬品牌从2004年至今的多次全球性反暴力公益活动;樊老师介绍了白薇《打出幽灵塔》和丁玲《新的信念》的革命叙事;杨老师用电影《芭比》与弗兰齐斯卡·格雷伯的血色衬衫项目(Clothesline Project)解读反暴力艺术作品。同学们也对性别暴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认为性别暴力不仅是个人行为的结果,更是性别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暴力问题,就必须打破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作为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的通识选修课,《传播文化与社会》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号召,通过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师生角色,将通识教育从“泛知识传授”转向“复杂问题解决”。老师们在“多师授课”和研讨后认为,“当学生能用布尔迪厄理论批判新闻报道,同时以文学共情力创作反暴力文本,关注并能参与不同媒介和平台的艺术实践和项目活动时,跨学科教育就真正实现了其重塑思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