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术沙龙】琴音诗韵共翩跹,“七弦风清”绘就古韵新篇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 作者:高鑫娉 杨丽佩 编辑:张璐 点击:


2025418下午3点,远景学院学术沙龙邀请到山西古琴演奏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赵丽萍老师,开展了主题七弦风清穿越千年的清音雅韵非遗进校园的学术活动。远景学院杨丽佩老师主持,并引用《溪山琴况》中“春气融合,弦指相宜”,为活动拉开序幕。

 

杨老师主持掠影

探秘非遗:古琴为何能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赵丽萍老师以“解密何以古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古琴在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缘由。她娓娓道来,古琴承载着华夏三千年文明,作为“圣人之器”,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与美学内涵。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历史典故,到承载的文人精神,赵老师将古琴的前世今生向大家一一道来。现场师生们全神贯注,宛如穿越时空,见证古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时刻,对古琴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赵老师讲到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去保护和传承,目前中国有44项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讲到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告诉同学们非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了解家乡文化,爱家乡、爱祖国。

 

赵老师讲授掠影

琴音袅袅:经典名曲演绎“轻、微、淡、远”之境

讲座以《说文解字》“琴,禁也,圣人所以修身理性”的释义破题,结合《诗经》中诗三百,皆弦歌之”等处记载,勾勒出古琴从礼乐重器到文人精神象征的演变轨迹。赵老师现场演奏《良宵引》,指尖轻拨,七弦颤动,同学们感受古琴音色的美妙和静谧。紧接着,琴曲《神人畅》的苍茫之声响起,暗合《尚书》“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礼乐思想,赵老师现场演奏将十三徽位的音色全部展示,琴音袅袅让人心旷神怡。当压轴琴曲《流水》以七十二滚拂奔腾而出,水声、琴韵,时而潺潺,时而澎湃,似能看到高山之间,清泉奔涌,浩浩汤汤。每一段演绎,都让大家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灵动与深邃

赵老师演奏掠影

古今对话:古琴对当代人生命质量的启迪

赵丽萍老师分享了古琴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方面的独特作用。她谈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古琴所代表的慢文化、雅文化,能让人们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宁静。现场师生表示,在聆听古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所有的焦虑都被驱散。老师提出,古琴文化所蕴含的中正平和、内敛含蓄的精神,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赵老师提到钱穆《国史大纲》中“对历史之温情、对文化之自信、对道德之坚守、对人文之关怀”四重信念为纲,升华了本次学术沙龙的内涵和意义。

同学们聆听掠影

诗韵琴音:共《静夜思》新章

活动尾声,赵丽萍老师与在场师生共同吟唱琴歌《静夜思》。在赵老师的引领下,古琴的悠扬之音率先响起,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奠定了静谧的基调。紧接着,师生们的歌声轻轻融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整齐而又饱含深情的吟唱,在琴音的衬托下,仿佛让大家穿越回了千年与李白一同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合唱过程中,赵老师还不时地用眼神与师生交流,给予大家鼓励。大家也越发投入,歌声中的情感愈发真挚。唱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不少人都沉浸在对家乡、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思念中,现场氛围温馨而又充满诗意。这一场琴音与诗歌、与歌声的融合,不仅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创新尝试,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感悟与传承。

同学们体验弹琴掠影

学术交流掠影

本次七弦风清穿越千年的清音雅韵的学术沙龙活动,通过文史解读与现场演奏的交融形式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近距离接触古琴文化的平台,更让大家在古琴的音韵中,感受中华文明之古琴非遗的传承、力量和心灵对话。

学术沙龙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