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舍笔下的老豆腐遇见马尔克斯的可可,当鲁迅的茴香豆邂逅张爱玲的糖炒栗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盛宴在春风中拉开帷幕。适逢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远景学院王慧敏老师带领导师组的同学们在凤凰山脚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读书会。此次活动以“舌尖上的文学经典”为主题,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葛乔、杨丽佩、赵若男老师共同参与,三十余位书友通过味觉密码开启文学经典新读法。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今天,我们不仅要带着书本走进春天,更要带着味蕾穿越文字。”活动在主持人王鹤屿同学的诗意开场中展开。每位参与者抽取的“文学味觉盲盒”成为入场券——印有桂花糕、咸鸭蛋、云片糕等文学美食的卡片,要求书友根据相应经典著作完成配对。这种新颖的破冰方式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迅速建立起特殊的默契。接下来,是15分钟的共读时刻,书友们静静地翻阅手中的书籍,微风送来四月空气中特有的丁香气息。


在“味觉解码”环节,主持人提议大家分享“影响我人生的文学餐桌片段”。大家争相分享着自己手中书籍关于美食的描写,《骆驼祥子》用滚烫的豆腐脑复现老北平的冬日街景,《追忆似水年华》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诠释普鲁斯特的时光魔法。原来汪曾祺笔下高邮冒油的咸鸭蛋,不仅是美食描写,更是游子对故土的凝视……同学们在王老师的提议下,不仅分享了对阅读的理解,也将书中的美食带到现场,大家围坐一起,在春日的静谧中伴随着书香享受美食的慰藉。


王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空白票根,活动现场特设的“文学餐桌”上,《红楼梦》的茄鲞、海明威的西班牙冷汤、李娟的沙枣、王安忆的黑芝麻汤圆等二十余种书中美食化作实体书签。大家用手中的水彩,勾勒着对于书中美食的记忆。这一场别出心裁的读书会,与同学们手绘的“文学食谱”书签,共同构成这个春天独特的文化记忆。


“文学的意义不在于让你有何种品悟或习得,文学就是本真的日常生活的呈现。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里,在琐碎的衣食起居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人生。”王老师说道。未见世界时,书籍是世界的外延。见过世界后,书籍又成了世界的注脚。阅读,让我们在书籍中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让我们在这个春天里,感受到的是真真实实的人间至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