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百年前的中国,青年的力量推动着历史性变革,《新青年》成为“言为心声”的主要阵地,2025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值此五四到来之际,王慧敏老师主持召开了“漫谈五四精神:历史回响与当代启示”主题学术沙龙,活动通过历史溯源、跨界对话、文化浸润等多元形式,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远景学院葛乔、樊亚菲、程荣荣老师共同参与了研讨。

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溯源
活动伊始,王慧敏老师从北大红楼讲起,以《新青年》杂志创刊为起点,系统梳理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深层关联。葛乔老师从创刊号的封面设计入手,带领大家解析了视觉符号传递的文化精神。樊亚菲老师则从鲁迅的青年观入手,为大家分享了五四文学观的特点。王慧敏老师引导大家深入讨论“文学是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文学有什么用?”在跨界对话中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发展。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以小组形式完成了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创作,在沙龙活动中进行了展演,主创人员对其创作思路进一步展开分享解读。



跨界对话中的时代共鸣
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代又一代“新青年”在不断绽放青春的光彩。师生们就“数字原住民的五四精神传承”、“躺平文化与奋斗精神辩证关系”等议题展开自由研讨。
葛乔老师从青年情感表达与媒介使用入手,引导大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剖析短视频时代信息茧房对青年认知框架的重构,提出“算法时代更需要培养批判性媒介素养”的论断。樊亚菲老师聚焦社会心理层面,在与同学们的对话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政治焦虑”的认知,并揭示Z世代政治焦虑的生成机制与疏导路径。程荣荣老师则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成本-收益”的平衡策略解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青年职业选择与呈现出理性化、延迟化的婚恋态度。
三位老师的分享为理解当代青年提供了全新的观察维度,这种跨代际、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正印证了五四精神“开放包容、追求真理”的本质特征。



文化浸润中的精神传承
活动最后,王慧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由学生团队创作的“我眼中的青年”短视频。同学们以当代文化传承为切入,结合校园活动与当代青年话题,将自己对于青年力量的理解再现荧屏。全体参与者齐声诵读李大钊《青春》选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的铿锵誓言回荡会场,将历史文本转化为具有当代感染力的精神宣言。

本次沙龙通过历史解构与现实观照的有机融合,构建起立体化的精神传承体系。从《新青年》发刊号的斑驳封面到短视频时代的像素光影,从“青春之国家”的呐喊到理性思辨的职业选择,两代青年的精神图谱在跨界对话中交叠辉映,既彰显五四精神穿透时空的生命力,更昭示着新时代青年在算法浪潮中重构文化坐标的自觉。当数字原住民以短视频诠释家国情怀、用批判性思维解构历史文本时,这场将学术性、思想性与传播性熔铸一炉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范本,更印证了五四精神火种在创造性转化中永恒跃动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