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30日,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通识教育学术顾问、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课程团队首席专家潘迎春教授莅临我校,围绕“通识课程建设”、“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竞赛备赛策略”三大主题开展系列专题指导,为我校通识课程提质增效,为青年教师成长赋能。

立足通识教育:打造有高质量通识课程
4月29日上午,在首场“通识课程建设”专题指导中,潘迎春教授听取了《晋文化英语讲》、《艺术与传播》、《传播文化与社会》、《艺术哲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数学文化赏析》等通识课程的建设情况,结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经验,强调通识课应紧扣“通俗性”与“逻辑性”两大核心,避免过度专业化与内容随意化。她指出,通识教育的本质是拓宽学生认知边界,而非灌输专业细节,因此教学内容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框架,弱化术语堆砌,注重生活化表达。潘教授建议青年教师优化内容呈现方式,理工科类通识课可借助动画演示复杂公式,文科类通识课程通过辩论、角色扮演增强互动,将学术资源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体验,“以学定教”是通识课设计的关键,青年教师需跳出专业思维定式,立足学生基础重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启迪思维”的目标。




深耕教科研:从教学实践到学术创新
4月29日下午,第二场指导聚焦“教科研能力提升”,活动现场,潘教授就老师们的教改课题申报书进行一对一指导。针对人文与艺术类课题中理论框架模糊的问题,潘老师建议明确核心目标,带入问题意识审视学情变化;对于理工科教师跨学科的疑难问题,潘老师指导其优化教学形式,积极与各专业教师开展双师合作拓宽通识内容。除了个性化建议,潘老师还分享了课题申报的共性经验,鼓励教师关注学科前沿,注重团队协作,应善于从课堂中发现研究课题,将教学难点转化为学术突破点,引发在场教师共鸣与思考。




以赛促教:教学竞赛赋能职业发展
4月30日上午,在第三场“教学竞赛备赛策略”指导中,潘迎春教授针对参赛教师提交的教学材料进行逐一点评,从教学设计、课堂呈现、反思答辩等环节逐一解析备赛要点。她强调,教学竞赛需紧扣“创新”与“实效”两大核心,从课程设计到课堂呈现均需体现时代性与学术性。针对竞赛准备,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挖课程创新点,突破传统框架;二是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凸显教学内容的现实价值;三是精选教学案例,确保知识输出的逻辑性与启发性;四是强化师生互动设计,通过问题链、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课堂活力。潘教授特别指出,竞赛不仅是教学技能的展示,更是教育理念的传递。她鼓励教师以赛促教,将竞赛经验转化为日常教学的改革动力。


潘教授的指导为我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我校将继续以“课程提质”与“教师发展”双线并进,深化“名师引领+实践赋能”机制,推进通识课程迭代升级,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竞赛平台、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螺旋式发展,切实将专家智慧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