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实践教学】千年晋祠映照文化传承之光,青年学子践行传播使命担当 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作者:葛乔 编辑:张璐 点击:


晋祠是中国历史传承的活态载体,多元艺术与技术的集大成者。远景学院通识课程《大众传播》将课堂搬进晋祠博物馆,以“解码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活动融合“实践教学+博雅教育”,通过“行走的课堂”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沉浸式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播

‌破界融合:构建三维立体育人体系

历史人文、审美艺术、建筑园林、民俗信仰等是文化符号与社会化符号的重要载体。课程团队依托晋祠承载的建筑、雕塑、碑刻等2000余处文化符号,设计“文化解码—田野调研—创意传播”三大实践模块,解读社会系统和文化传播中的符号与意义。

“晋祠是看得见的‘传播学教科书’”,课程负责人葛乔老师介绍。葛老师和艺术学杨丽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在圣母殿八角廊柱间分析空间叙事符号;在宋代侍女像前解读非语言传播密码;在千年古柏下记录口述历史。这种“场景化教学”实现了三重突破:教学空间从教室延伸至文化现场,知识建构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能力培养从单一技能训练升级为复合型素养培育。

‌能力重塑:锻造文化传播生力军

在唐叔虞祠的古碑林中,同学们尝试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创建数字档案;水镜台前,用AI技术重现明清戏台盛景;千年晋水难老泉边,解读时间哲思和道德伦理。这场知行合一的实践课堂,重点训练学生四大核心能力:

‌符号解码能力‌——通过解析“鱼沼飞梁”建筑符号中的天地人和谐理念,挖掘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跨媒介叙事能力‌——要求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转译;‌田野调查能力‌——在采集工作人员和游客口述过程中,掌握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创意转化能力‌——编写研学手册,剪辑视频,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情怀滋养:铸就文化自信新内核

00后学子用镜头记录晋祠,他们读懂的不仅是古代匠人的营造智慧,更是“礼乐相成”的中华文明密码。在献殿中感悟“家国同构”的礼制文化;在圣母殿前领会“敬事而信”的职业伦理,乐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在碑刻文字里解读“文以载道”的传播意图。触摸着宋代木柱的岁月痕迹,同学们说:“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历史的在场感’——我们不仅是文化的观察者,更应是接续文明的‘摆渡人’。 

‌机制创新: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径

《大众传播》实践教学一直在尝试多维变革:过程性考核从纸面测试转向任务档案,记录每个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成长;培养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为“高校-文博机构-媒体平台”协同育人;知识产出从论文报告升级为文化传播,多组创意方案生成多样作品。

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实践教学可以搭建知识与现象的桥梁。远景学院通过博雅系列活动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培养远景学子成为国际化、文化传播主体的能力,作为促进山西文化传播的中间纽带,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山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