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课堂】共探民族国家:从理论到影视形象的多元解读 时间:2025年06月13日     来源: 作者:樊亚菲 编辑:张璐 点击: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课堂在远景学院《当代文化研究》课堂精彩上演,历史专业张亚杰老师与文化研究樊亚菲老师携手,围绕“民族国家”这一主题,从理论溯源到影视呈现,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维的碰撞

课堂起始,张亚杰老师以美国为例,深入剖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他指出,国家在社会治理进程中,会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形态,民族国家便是国家形态演进的重要阶段与形式。以美国为例,其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经复杂的历史进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国家形态,也为世界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们对民族国家地形成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随后,樊亚菲老师接过话筒,从“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独特视角展开讲解。她引导学生们思考“先有民族还是先有民族国家”这一深刻问题,并组织学生热烈讨论民族观念的产生以及个体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源。樊亚菲老师引用安德森的观点,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民族被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她详细阐述了语言、报纸、博物馆、绘制地图、人口普查、国家仪式等因素如何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们认识到民族国家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一系列文化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理论探讨之后,两位老师将视角转向影视领域,共同探讨电视剧中的民族国家形象构建。张亚杰老师结合历史专业知识,分析了不同类型电视剧中民族国家形象的呈现方式。历史正剧如《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秦帝国》等,通过展现历史上的对外关系、天下秩序以及国家统一历程,构建了宏大的民族国家形象。其中,《汉武大帝》以汉匈关系象征中外关系,强调种族或“文明”竞争;《贞观长歌》则更注重在天下秩序上着力,将“他者”收纳在以我为主体建立的新秩序中,展现了多元一体的跨体系社会;《大秦帝国》以战国纷争隐喻当今国际格局,暗示当今世界是新的“大争之世”。

历史戏说剧则通过明君清官侠客梦想象性地宣泄国民情感,起到凝聚情感的作用。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剧,通过康熙皇帝的一系列行为,隐喻了现实中政府对民族团结、整顿吏治等问题的重视,引发观众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思考。

革命战争剧如《亮剑》《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等,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和亮剑精神,激发国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感。这些剧集在创作上不断创新,以“平视”角度与英雄对话,用日常话语推动观众共情,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实现了主旋律话语与日常话语的接轨,以及对人民集体记忆的复苏和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樊亚菲老师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一步解读了主旋律电视剧在民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作用。她指出,主旋律电视剧以主旋律话题或事件为题材,旨在弘扬主流文化、塑造社会集体价值观、鼓励积极健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近年来,主旋律剧集创作在叙事策略和戏剧冲突设置上不断创新,抓住年轻观众群体的胃口,融入类型化元素和范式,用创新技术打破视听陈旧范式,使主旋律剧集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影响力。

课堂最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简要小结,并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电视剧进行民族国家形象分析。这场双师课堂通过历史与文化的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民族国家的新窗口,激发了学生们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入思考。相信通过这次课程,学生们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深刻,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