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习共进·教研篇】跨学科的面向与突破——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走向跨学科时代的新文科》 时间:2021年11月24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丽佩   编辑:jingying   点击:

在线讲座观摩学习

20211120日晚上,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了由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举办的《走向跨学科时代的新文科——南科大的理念与实践》的讲座,讲座的嘉宾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陈跃红教授从“几个重要概念的题解和关联”、“跨学科语境下,以科技人文为特色的‘新文科’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文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了展开和讲解。在远景学院提倡的跨学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中,老师们从讲座中吸收到推进建设的一些思路和启示。

【学习共进·教研篇】跨学科的面向与突破——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参加《走向跨学科时代的新文科》
陈跃红院长讲授主题

以下为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陈教授提到,在20214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发表的讲话中说:“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我们的课程建设应该看向国家的建设导向和政策,然后纳入到新文科的建设当中来,再聚焦到我们自己的学校和学院跨学科的课程中来。陈教授提到南科大的跨学科是以科技人文为特色,依托通识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层次,培养学生跨越多学科的学术想象力和创新创意能力。进而培养具有文理交叉视野的新型人才。对照远景学院,通识教育植根近10年,通识教育作为文化创新的思想源头,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一直都没有停歇。南科大的优势在于有知识结构文理交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领衔教授负责的文理整合的科研机构、有交叉融合的课程系统、课题系统、项目集群和特色成果。我们远景学院的教学一直强调博和雅,学科融合是我们的形态、架构,文理兼容是我们的育人特色,需要群策群力共同聚合发力点,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跨学科教学工程,需要设计科学可行的方案,凝聚远景跨学科的亮点和未来的目标与成果,撬动跨学科的建设的有力杠杆。一方面,根据方案结成合理的跨学科团队,集思广益,聚合思维,能碰撞出有效的跨学科结合点,形成教学的大纲和课程。另一方面,依据培养方案,提取跨学科建设的项目,以项目提升研究动力和创新思维。

——杨丽佩

会上,陈跃红教授分享了新时代发展特色“新文科”的思路与方法,指出南方科技大学的新文科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在充分考量学校办学性质的基础上,积极响应2019年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的号召,紧紧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在多年的钻研与努力之下,才有累累硕果。陈教授首先强调我们必须意识到数智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的生产主体、方式以及成果呈现都随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文科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拓展学科建设的视野,关注科技与人文交叉发展,开发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新型跨学科研究。

对于AI技术环境下的跨学科研究,陈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问题。陈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的文科与科学技术的跨学科属于最弱项,因此,我们该认识到新时代的科学不仅仅是文学内容,而且已经成为文学生产的主体之一,这一转变也应该成为新文科研究的新内容。

紧接着,陈教授分享了南科大是如何在跨学科语境下,以科技人文为特色进行“新文科”建设的。首先,在师资队伍与教学研究定位方面,南科大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文理交叉的教育背景,以及国际化视野,以充分发展跨学科课程建设;其次,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南科大以“交叉融合”的科技人文为主题开创了颇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力图通过新型跨学科教育,为祖国培养能够突破专业疆域,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具有文理交叉视野的新型人才。

通过陈教授的分享,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新文科”绝非朝夕之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紧跟时代发步伐,充分思考如何构建与自身学校相符的“新文科”,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要求。

——昝玲

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的线上讲座:《走向跨学科的新文科:南科大的理念与实践》,内容干货满满,将南科大的新文科建设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2019年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新文科建设不是一般性、补丁式、表面化的创新,而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

陈教授提到,新文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新文科理念下注重跨学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应当是全方位的。要注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方法的融合,也要立足于学科内部之间的融合。就更大背景而言,注重古今融合、中西融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传统,也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之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

总之,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交叉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要用科学精神来促进人文研究,引领新文科建设。因为,对于人文社科研究而言,自然科学的具体成果固然重要,然科学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立场、信仰、思想方法才是关键。

此外,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人文精神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天生的,是在对自古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之中获得滋养,然后内化于人的精神境界。在大学阶段以立德树人以指归,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助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田海花

在传统的分科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限分明。在知识更迭、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的今天,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因此,建立一种具有全球视野并融合中国教育特色和社会特色的新文科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认为,新世纪中国大学面临四大结构性危机:教学与科研出现结构性断裂,教师与学生形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学术与行政之间发生精神性疏离,本科教育沦为大学教育神经的最末梢。为克服上述危机,新世纪中国大学亟须自我革命,而通识教育在教师教学和大学建制两个层面为推进这场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

根据研究指出,通识教育的若干层次包括了,第一层次是拓宽视野、传播知识;第二层次是多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第三层次是跨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结合校本育人培养方案,我们对新时代的建设者提出了成为跨学科人才或者跨学科人才成长方向的概念与思考。可以将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运用到对学生的认知、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有两大培养目标:一是文理兼通,培养更多诸如爱因斯坦和马斯克之类的人才;二是价值塑造,帮助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新文科通识教育中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文科的“新”不仅是对内容上新和旧的打通,更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交叉,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一为“深”,通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拓展版和提升版;二为“广”,通识教育内容广,重在跨学科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三为“新”,通识课程是一个新的门类,不是简单的其他门类相加堆积;四为“实”,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回归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推进扎实的综合素质养成;五为“变”,通过改革创新,建构新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

结合社会发展与国家宏观视角,推进新文科建设,既要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进展,又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科知识发展规律,促进跨学科交叉、多学科协同、文理科融合,积极创新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结合的新兴文科专业,实现文科建设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科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打破学科壁垒,既要打通人文学科内部、社会科学内部的壁垒,又要打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更要打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以此推进文科领域内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推动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改造和升级传统学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倡导和推广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范式,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实现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交叉融合,除了从一线教师教学角度出发,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外,根据文件要求,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实施文科专业认证,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葛乔

1120日,于线上学习了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主讲的“走向跨学科时代的新文科”主题分享会。本次讲座以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为背景,提出了新时期跨学科研究和文科通识课程建设的新方向,陈教授分享了近四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做出的先进性探索,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颠覆性科技给人文学科带来了哪些改变?非生物作者、人机合谋、非时间性写作的出现,让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文学与科学技术结合带来的科幻写作、灾难写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因此,新时期的跨学科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在南方科技大学做出的以科技人文为特色的新文科建设中,大大更新了传统人文研究的理念。陈教授提出,文科通识理念,应该从思想培育和灵魂塑形(也即课程思政的方向),扩展到“文科应成为文化创新的思想源头”,“作为文化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的多元潜在价值”,基于此,展开了两个命题的研究:一、技术伦理与智能人文研究,二、机器写作与AI文学创作研究。具体到课程建设中,就涉及到师资队伍,特色研究项目等一系列从硬件到软件的支持。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始终把握人文学科的价值使命,不断开阔格局和眼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来。远景学院的育人理念中不断强化“跨学科”的融合,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跨文化交际、数学文化赏析等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形成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双重成果,同时借助学校多方面平台,继续拓展学科边界,创造新文科建设的无限可能。

——王慧敏

远景学院10年征程,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的课程如何进行跨学科时代下的面向和突破,首先,我们要建立自己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向,逐步探索出自己的研究范式和创新支点。其次,我们要引进对外的交流,搭建跨学科下新文科建设的交流平台。第三,我们构建课程体系,从大纲、教案、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形成内化成果,推进研究创新。就跨学科而言,需要政策导向的支持、需要学科团队的投入,需要建设以人文本的新文科,以此推进远景学院跨学科改革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