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中心主办的素质教育培训课程。本期主讲嘉宾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庞海芍教授。庞教授围绕中国大学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及内涵,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历程回顾,“四新”带给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机遇,以及如何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四方面进行解读,并与参会嘉宾进行深入讨论。
庞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首先,庞教授在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述了中国及港澳台地区、日本、德国、美国、古希腊、英国等各国对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多视角评价,并就其中的争论进行辨析。并指出“博雅教育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重要、历史最悠久、内涵最复杂、遗留困惑最多的教育观念之一”。庞教授将通识教育看作是“liberal + general education”,明确了通识教育在此概念下的育人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课程,达到融会贯通,进而能够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
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第二部分,庞教授回顾了1957年以来我国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专才培养模式显示出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学习,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约束等弊端。而超越专业狭窄视野,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进而指出素质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同时梳理了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展示了第一课堂中通识课的重要地位和第二课堂中丰富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北大元培、清华新雅、复旦学院、浙大求是等十几所高校的实践方式。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围绕目的、背景、内容、途径对比了博雅/通识教育与大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的统一性——关注人的整体性和知识综合性,进一步指出跨界融合是时代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
第三部分庞教授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提出“中国教育必须改变,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培养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人”,呼吁在全面推进强国“四新”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决定作用。
庞教授与参会嘉宾对话
第四部分中庞教授表示,在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实践中,要通过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完善的融合制度,有效的育人平台为素质/通识教育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并列举了多个高校的实践与成果。进一步指出素质/通识教育是中国由大变强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知识整合运用需求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寿命延长趋势下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庞教授与来自各领域的重要嘉宾围绕该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持续完善通识教育出谋划策。
教研室教师线上参加讲座
庞教授全方位的梳理让我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要求下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工作,有三点反思。一是远景荣誉生模式为学生打破了专业束缚,且提供了相对完备的通识课程。二是课堂与完满活动的融合是近年来我院创新探索成果之一,较好地将第二课堂的优势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第三是多年来的书院制模式为师生朋辈交流提供保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应用型独立院校,我们紧跟时代需求,有着很好的理念与条件,作为一名人才培养的实践者,需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负岗位要求和时代重托。
——程荣荣
庞老师从“四新”背景下具体谈到了对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解,从国外对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到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引导,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高等学校开设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应该从中小学入手抓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进行扩宽其广度及深度。以及在“四新”背景下对于发展通识教育是一个新的契机,作为通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反思、优化、实践。
——刘婷婷
听了庞海芍老师关于“四新”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的讲座,受益匪浅。她梳理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分析了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的内涵以及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发展机遇,最后探讨了“四新”背景下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新时代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逻辑旨归在于走向跨界融合。因此,通过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在价值层面,应以人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以具身化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认识层面,表现为由确定性到关系性的新思维、由边界课程到跨界课程的新话语;在实践层面,需要建构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组建异质交互的课程主体、整合横纵交叉的课程资源、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生成的教育评价
——任宏艳
庞教授讲到在“四新”背景下,如何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呢?第一,专业化之前的通识教育。例如,由曹雪涛校长负责,着眼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趋势的“健康中国2030”通识课程面向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开放。第二,提供更多的跨界融合制度。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进行专业选择、更自由地进行专业转化,在不同的专业游走中来促进跨界融合。第三,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
——李文波
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应该是相匹配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既有良好的素养,又有较高的能力和一技之长。而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因此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很重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有专业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融合,又要有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健全思维、避免偏颇的跨界。因此,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通识课程的学习,还要创设文化氛围、课外活动等进行潜在的课程熏陶。
——杨晓玲
庞海芍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对如何跨界融合发展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体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立多角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其中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训练、创业实践类的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项目,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各类文体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跨界要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实效。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手段等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设多种形式的反转课堂,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努力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成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同时我们要融合多种学习资源及教育主体,秉承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事关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全面参与。
——武姝廷
庞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充实,既有对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历史的回顾,也探索未来“四新”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带来的机遇。作为一名从事通识教育的青年教师,我受益匪浅。庞教授讲座中重点提到“大学生核心素养影响因素的全国调查”,调查显示,学校通识课对于大学生国际视野影响重大。与此同时,庞教授也讲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大国关系重塑,通识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国际关系通识课青年教师,使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如履薄冰。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一如既往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同时不断学习前沿教学方法和艺术,讲好通识课,为开阔学生的全球视野贡献力量。
——李玮莉
博雅教育是教育历史上最重要、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复杂的教育观念之一。博雅教育概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其多元繁荣具有生命弹性。一个典型的博雅教育课程是跨学科的,包含人文、自热以及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旨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养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作为博雅教育的实践者,应该坚定并自信地走下去。
——逯楠楠
作为领导力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更加具备系统性,而非主观的引入自己的认知内容,要着力推动文科专业之间,以及文科与理工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文科发展新格局。这也要求任课教师广泛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加强跨文化的融合,跨专业的融合。当代社会,对国家而言,需要素质更高的综合性人才,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跟时代发展。不能做一个只懂的专业知识,而不懂的社会需求的教师。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我们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跨专业融合的优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从专业培养到人才培养的跨越,找到教与学的交汇点,以及高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点,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积极探索素质育人新模式。
——吴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