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地球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之后,11月18-11月28日,《地球科学与环境保护》的两个班在远景310教室分别进行了长达各3个学时的关于自然灾害的课程演说,关玉琳院长亲临教室观看学生汇报。本次课程汇报主题是“我的地球我保护之我们的星球也有小脾气”,旨在让大家掌握常见的六大自然灾害,认识其形成机理、形成条件、产生后的危害以及该怎么积极预防。
一、泥石流、滑坡。两个班的两组同学都介绍到了泥石流的特点、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后果危害及其如何预防自救。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流量大、流速快和物质容量大等特点,在地形陡峭的地方,若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堆积和大暴雨等水源条件,即非常容易产生泥石流,除此之外,人类的不合理开挖、采石、乱砍乱伐和地震等灾害也能诱发产生泥石流,并且会对房屋、交通、水利等产生危害,因此,要对滑坡坡面进行“稳、排、拦、停”等工程防护,一旦当遇上泥石流这种突发灾难,要往高处跑,避开石块树木来自救。在两组的讲解中,运用了多种案例进行分析,且郭慧慧和曹春瑜更是脱稿讲解,准备非常充分,于她们而言这不是一次展示,更是一个完整的表演,非常灵活、出色地完成了本次汇报,得到了关院长的连连称赞。
二、沙尘暴。学生首先介绍了“地球卫士奖”,从中得知,2019年地球卫士奖的获得者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其次介绍了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分类、等级、危害、沙源分布及预防措施。从沙尘暴的讲解中得知,沙尘暴多发在冬春季节,4月最多,10月最少。遇到沙尘暴,可以退耕造林、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采取堵和挡的办法防止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
三、地震。学生分别从地震的概念、分类、分布、地震的例子、地震前的征兆以及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进行了讲解。在讲到地震的分布时,马淞毓利用图示分别从全球、中国以及华北地震区三个角度从大概念到小概念阐述了地震的分布,并且从中国地震局官网上查阅了最近6个月的地震发生及分布情况,没有使用过多文字,却让大家一目了解地震频发的位置以及最近的地震分布。高瑾结合视频给大家介绍了“地震活命三角区”,即发生地震时我们要找支撑多空间小的空间躲避,且要沿着桌子侧面、房屋侧面等寻找躲避位置,非常科普生动的给大家讲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
四、火山。学生通过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分别讲了火山名字的来源、火山的结构、构造、形成原因、火山的类型、成分和火山喷发的价值。通过讲解我们得知,我国的台湾不仅容易发生地震,还容易发生火山喷发,但火山喷发除了有碎屑等环境污染之外,它还能带给人类很多的好处,比如增加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制造地形地貌美景奇观,因此要一分为二的对待火山喷发。
五、海啸。主要介绍了海啸的形成、分类、分布、危害和发生海啸时的逃生自救方法等以及历史中的重大海啸案例。根据讲解我们了解到,海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边,地震、火山以及宇宙天体等因素可能诱发海啸,一旦发生海啸,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不要脱衣服,尽量不要游泳,不要喝海水,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等。同时学生通过放映关于海啸的两个灾难片部分节选片段,让大家更清楚了解了这个自然灾害的危害。
六、台风。台风是大家时时听过却不曾详细了解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本节课我们把台风这个自然灾害也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讲解。台风是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学生通过播放10月12日登陆日本的海贝思台风作为导入,让大家初步了解了台风的危害,然后详细讲解了台风的形成、命名以及台风的功与过。通过台风命名的讲解,终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刚过去的日本台风叫“海贝思”不叫“米娜”了。台风除了给我们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之外,还能带来功劳,即有充足的降水、驱散赤道的热量、保护热平衡和增加捕鱼产量等。陈昱君还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将关于台风的电影、新闻、知识点解说以及台风发生时的卫星云图视频进行剪辑拼接,非常用心且有效地给台风的讲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各小组学生展示
通过学生对这六大自然灾害的课堂讲解,我们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不再只是“听说”,而是从专业的角度学习了一次关于自然灾害的专业知识,了解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并掌握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及自救办法。除此之外,我惊喜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变化,相较于《地球科学与环境保护》这门课程第一次的PPT课堂汇报,他们成长了很多,所有的人不再拿着手机讲解,部分人都是提前熟悉所要汇报的内容,课上像一个“小老师”一样出色地利用导入、提问、交流等方式进行课堂展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精彩而丰富的“表演”。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PPT的字体大小和颜色等,对于课堂讲解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还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