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访问,具有三个“特”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事实上,一个人身上有很多的亮点,很多的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展现出来,好的人物访谈需要通过一个点、一条线来重点刻画这个人物。往往你想把这个人的所有优点展现出来很难,但是你从一个点或者一个事件去发酵往往要容易很多。那么,如何在掌握人物访谈框架的基础上做好创意性的呈现和新颖化的展示,就成了此次平遥国际摄影展实践报告的主题所在。
10月17日下午,在张琳老师的指导下,各个小组的同学用精心制作的视频和PPT来为大家介绍如何做好人物访谈,精彩的演讲和风格多变的剪辑视频为大家直观地展示了采访不同阶段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让大家对于专业的人物访谈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
采访大爷,巧遇大佬
第一个为大家分享的是冯小珂同学的小组,他们选择的采访对象是老年人。前期他们先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采访提纲,并基于采访主题选择了不同的采访对象。他们强调,采访对象的选择,对采访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合适的采访对象能够帮助采访更加顺利的进行。只有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访才有典型性、代表性,访谈才能更有深度。他们有幸采访到了凤凰网的资深工作者,从他的讲诉中我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家生活环境、思想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变化发展,同时也领略到了一位专业媒体工作者的风采。
闹市相遇,相谈甚欢
第二个为大家分享是崔峪菲同学的小组,他们小组选择了街访的形式,根据自己制定的问题提纲在平遥古城中随机采访有眼缘的路人和店家,通过视频为同学们示了不同人群对摄影展的看法。基于幽默风趣的视频展示,他们系统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做好人物访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总结到,要做好街访,一定要有团队意识、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风貌,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过程中要把控好节奏和时间,防止出现话题跑偏的情况降低采访的整体效果。
行人纷纷,所见略同
第三个为大家分享的是白玉凤和王玥凯同学的小组,他们小组专业的视频剪辑以及优美创新的PPT让大家惊叹连连,视频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们采取主持串讲的方式,将此次视频做成了专业访谈节目,由白玉凤同学担任访谈人,为大家介绍了此次采访的基本目的,通过三位不同的采访对象:高三的学生,摄影展参观者和文秘工作者,从他们三人生活的点滴小事儿折射出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PPT的制作和讲解紧紧围绕“平遥、遇见”的主题,得益于采访前期充足的准备,使得他们采访中的每一个问题和镜头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效果,是技术和内容双向配合、完美演绎的优秀典型。
工作相知,采访相熟
第四个为大家分享的是刘雨和蒋一博同学的小组,他们小组由于拍摄视频太长且被采访者有浓重的当地口音,所以采用了区别于其他小组的展示模式。他们将采访过程的关键字放入PPT中,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代替视频,让大家对他们的采访内容有所了解,他们选择的采访对象是在平遥摄影展场地中认识的厂长大爷,通过这位大爷不同人生阶段发生的故事将人物成长历程一一穿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通过基层工作者的日常感受来反映摄影展的变化,让大家学会去挖掘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第五个为大家分享的是陈曦同学的小组,他们专访了一位烫画艺人,他们在采访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让我们从他们的汇报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烫画的文化背景;但是因为临场经验的不足,所以具体的提问缺乏技巧,容易造成闭合性采访,张老师鼓励大家在采访中多使用开放性问题,将话语主动权交给被采访者,我们只要做适当的引导即可。
耋耄老人,见证祖国
最后一组为大家分享的是任富达同学和王艺航同学的小组,他们小组采访的人物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比祖国母亲大一岁的老奶奶,她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所有重大事件,她切身的体会告诉我们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祖国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并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在这之后她说起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时,眼里噙着泪水,诉说子女的成才之路,让我们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伟大之处。
精彩过后,老师总结
各小组展示过后,张琳老师从采访的类型、技巧、准备以及后期视频、音频剪辑、效果呈现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通过这次课堂分享,我们可以明显的认识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各个小组的创意视频和PPT也让这次的采访效果更有温度、有深度。张老师指出,好的采访一定是给人以收获的,“每一个乏味的机构的某个岗位都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怀有强烈热忱的人,他们是故事的丰富宝库”。写作是一种公共信任,非虚构作家少有的特权是拿整个世界上的真人真事来写,当你让人们说话的时候,对待他们所说的话要像对待贵重的礼物一样。